最近,在咱们老百姓的日常聊天里,换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特别是当大家伙儿把目光投向新能源车的时候,一个挺让人头疼的选择题就摆在了面前:是选那种能加油也能充电的增程式电动车,还是直接一步到位,拥抱纯电动车?
很多人觉得增程式挺好,平时上下班用电,省钱;真要跑个长途回老家,还能加油,心里踏实,没啥续航焦虑。
听起来好像是两全其美,但如果你打算买一台车,安安稳稳地开上它个六七年甚至更久,那这笔账,可能就得换个算法了。
不少已经买了增程车的车主,开了一两年后,也开始在小区群里发发牢骚,感觉自己像是请回来一个需要两头伺候的“主儿”,当初图的省心,现在反而添了些新烦恼。
咱们先来聊聊最实在的,就是花钱的事儿。
买车是笔大开销,往后几年的用车成本更是个细水长流的账本。
纯电动车的优势很直接,就是用电便宜。
现在就算在外面用公共充电桩,综合下来一公里的花费也就一毛钱多点,要是在自己家安了充电桩,赶上夜里电价便宜的时候充,那成本还能更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增程式电动车就不一样了。
它虽然有个“电”字,但本质上还带着一个烧油的发动机,也就是所谓的“增程器”。
这个增程器平时不怎么干活,可一旦电池电量低了,或者你在高速上跑得快了,它就得启动起来发电,来驱动车子。
问题就出在这儿,这个过程能量转换是有损耗的,相当于油的能量先变成电,电再驱动车轮,绕了一个弯。
所以,增程车在没电的状态下跑高速,油耗其实并不低,很多车型的百公里油耗能轻松上到8升,甚至10升,比不少同级别的燃油车还要费油。
咱们简单算一下,假设一年开两万公里,六年就是十二万公里。
纯电车六年的电费,往高了算,也就一万多块钱。
增程车呢?
就算你一半时间用电,一半时间烧油,那六万公里的油钱,按照现在的油价,也得三万五六千块,再加上电费,总花费轻轻松松就超过四万了。
这中间两三万的差价,就这么实实在在地省下来了。
这还没算上纯电动车能免掉一大笔购置税,以及它在保养上的巨大优势。
纯电车没发动机,不用换机油机滤,保养起来就是检查一下电池、电路,换个空调滤芯,简单又便宜。
增程车可不行,发动机那套保养项目一个都不能少,电池系统也得定期看,两套系统,两份开销,两份心思。
这么里外里一合计,六年下来省出的钱,买台小巧的代步车都够了。
说完了钱,咱们再往长远看,看看技术发展的方向。
现在我们买车,尤其是一台准备长期持有的车,其实也是在为未来的技术路线投票。
增程式电动车这个技术,很多业内人士都把它看作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过渡方案”。
它解决了早期纯电动车续航短、充电慢的痛点,让很多人敢于尝试新能源。
但“过渡”这个词也说明了它的局限性。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智能手机完全普及之前,是不是有过那种带小键盘的触屏手机?
它解决了打字的问题,但终究不是未来的形态。
现在纯电技术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国内的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电池的能量密度几年就提升了一大截,现在装在车上跑一千公里的纯电车都已经量产了。
更关键的是充电速度,800伏高压快充技术正在快速普及,很多新车型已经能做到充电十分钟,增加三四百公里的续航。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你在高速服务区停下来,上个洗手间,买瓶水,回来车就充得差不多了,比在加油站排队加油可能还要快。
与此同时,国家和各大企业正在大力建设充电网络,特别是高速公路上的超充桩,铺设速度非常快。
有预测说,可能再过一两年,高速上充电的便利性就将彻底追上甚至超过加油。
到了那个时候,增程车唯一引以为傲的“加油优势”,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再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政策的风向。
咱们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新闻,像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已经把增程式电动车从可以享受特殊优待的“绿牌”目录里移除了。
这意味着在这些地方,增程车失去了和纯电动车一样不限行、轻松拿牌照的资格,待遇上更接近于燃油车。
走得更远的是海南,已经明确规划在2030年之后,全岛就不能再销售燃油车了,而这个禁售范围里,也包括了增程式。
反过来看纯电动车,政策上一直是大力扶持,免购置税、不限行、部分城市还能走公交车道。
这些政策信号其实非常清晰,就是在告诉我们,从国家战略层面,未来是属于纯电动的。
现在选择一台增程车,就好像在投资一个未来政策不确定性比较高的产品,这对于一个要用很多年的大件商品来说,确实需要多考虑一下其中的风险。
除了这些硬性条件,咱们再聊聊每天开车能感受到的东西,就是智能化体验。
未来的车,肯定不只是一个把我们从A点送到B点的工具,它会越来越像一个长了轮子的智能手机或者电脑。
无论是越来越聪明的语音助手,还是能帮我们分担驾驶疲劳的辅助驾驶系统,甚至是未来更高级的自动驾驶,都需要一个强大和稳定的电力系统来支撑。
特别是那些高级的自动驾驶功能,需要同时运行激光雷达、摄像头、大算力芯片,这些都是耗电大户。
纯电动车有一个巨大的电池包,就像一个超大号的充电宝,能从容地为这些智能设备供电。
而增程车在电池电量不足、靠小发动机发电的时候,电力供应就会变得很紧张,有时候连维持车辆正常行驶都有些勉强,更别说去支撑那些高功耗的智能设备了。
这就可能导致一个很尴尬的体验,比如辅助驾驶功能可能会因为供电不足而突然退出。
而且,纯电动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OTA升级,系统和功能可以不断更新,就像手机升级系统一样,车能越开越新。
增程车虽然也能升级车机,但它的核心动力,那套内燃机系统,是无法通过软件升级来改变的,几年后可能在体验上就会和纯电车拉开差距。
最后,还有一个大家在买车时可能不会想太多,但卖车时一定会遇到的问题,就是保值率。
车开几年总有要换的时候,能卖个好价钱,大家心里都高兴。
从现在二手车市场的数据来看,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同样开了三年,主流品牌的纯电动车,它的保值率已经超过了增程车,有些差距还挺大。
这里面的道理也不复杂,二手车商收车的时候,心里会盘算风险。
看到一台增程车,他会想,这台车结构复杂,既有发动机变速箱,又有电池电机,两个地方都可能出问题。
特别是那块电池,因为容量小,又经常需要被增程器充电,充放电循环次数多,衰减可能会比较快。
发动机的工况也比较特殊,时开时停,磨损情况不好判断。
风险点一多,他出价自然就会保守。
而纯电动车结构简单,核心就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只要这套系统没问题,车况就好判断。
而且现在厂家对三电系统,特别是电池,都提供了很长时间的质保,比如8年16万公里,甚至终身质保,这就给二手车的价值托了一个底。
为了买车时一个看似方便的选择,到卖车时可能要多损失不少钱,这笔账也值得我们好好算算。
其实,所谓的“长途焦虑”,在今天可能已经被过度放大了。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一年真正需要开超过五百公里长途的次数有几次?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百分之九十的用车场景都是在城市里,每天的行驶距离可能都不到八十公里,现在续航六百公里的纯电车,充一次电用上一周绰绰有余。
偶尔出个远门,现在的高速服务区充电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喝杯咖啡的功夫就能补上不少续航,完全能够满足需求。
为了应对极少数的特殊情况,而选择一个在长期成本、技术前景、智能体验和最终价值上都可能不占优的方案,是否划算,确实值得我们每个人在做出选择前,都冷静地思考一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