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鸟先飞,唯恐滞后。”这句老话,套用在眼下这片波诡云谲的新能源车海,可谓入木三分。
犹记得前阵子,我那铁哥们儿,刚入手一辆新座驾,那叫一个眉飞色舞,恨不得昭告天下,说这车续航傲人、配置奢华,性价比更是直冲云霄。结果呢?俩月不到,厂家悍然官降三万!他那表情,简直比吞了只活苍蝇还难受。这昭示了什么?时局更迭之速,已远超你我之想象,稍有懈怠,便会被远远抛离。
近日,吉利汽车的一则动态引发了我的凝眸:一季度营收斐然,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更是扶摇直上264%。按常理而言,这应是举杯同庆的时刻,但吉利却反而按下了加速融合的按钮,意欲鲸吞极氪的所有股份。这番操作,着实令人费解,既已盆满钵满,为何还如此急于归并?
个中原委是这般。吉利汽车呈递了一份一季度财报,数据可谓熠熠生辉,销量亦创下历史新高。然与此同时,吉利亦掷地有声地宣告,将对极氪进行全盘整合。吉利汽车的舵手桂生悦在沟通会上吐露了一句肺腑之言:“时不我待矣!”他笃定,在这厮杀惨烈的智能电动车疆场,容错空间已然逼仄,吉利唯有通过整合,方能提升其制胜筹码。说白了,便是嫌弃眼下这种各自为战的模式效率低下,需集腋成裘,方能更好地应付接踵而至的挑战。
这背后,折射出的实则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那般血雨腥风的竞争态势。试想一下,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何其繁星点点,各家都在竞逐技术制高点、打磨服务体验、拼杀价格底线。你若稍有迟疑,便会被对手后来居上,甚至直接逐出牌桌。吉利选择在此节点进行整合,亦是一种绸缪之举,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腥风血雨。
事实上,这种兼并重组的实例,在汽车行业中并不罕见。当年,克莱斯勒与戴姆勒的联姻,虽最终以铩羽而归收场,但也印证了企业为了顺应市场之变,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又譬如,大众集团旗下拥趸众多品牌,通过集团化的运作,可以更有效地调配资源,削减成本,提升竞争力。
吉利此次整合,亦面临着若干挑战。其一,两家独立运营的公司,在合二为一之后,内部利益又该如何平衡?员工的激励机制又该如何调整?这些都是亟待攻克的难题。桂生悦亦坦承,两家公司独立运营,势必会导致内部利益龃龉,削弱协同效应。这种顾虑并非杞人忧天。倘若在整合过程中,不能妥善化解这些矛盾,反而会南辕北辙。
其二,整合之后,又该如何维系各品牌的特色与差异化?吉利旗下坐拥吉利、领克、极氪等多个品牌,每个品牌都有其自身的定位与目标受众。整合之后,若不能游刃有余地协调各品牌之间的关系,恐会造成品牌定位失焦,甚至出现内部倾轧。
但话又说回来,整合亦是一种大势所趋。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孤军奋战难以立足。唯有通过整合,方能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提升整体竞争力。吉利此次整合,亦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脉搏,应对未来的风云变幻。
那么,吉利又该如何破局呢?愚以为,当务之急是解决内部利益分配的难题。要构筑一套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让员工能够切身感受到整合带来的红利,而非觉得自己沦为了牺牲品。其次,要厘清各品牌的定位与差异化,规避内部同室操戈。要让每个品牌都找准自己的目标客群,发挥自身的优势。最后,要加紧海外市场的攻城略地。吉利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尚有擢升空间,要针对不同地域,量身定制产品与服务。
你看,正如桂生悦本人所言,吉利在出口方面仍存在短板,产品配置与国内如出一辙,未曾针对海外市场进行适配。这就好比,你身着厚重的羽绒服去往热带海滩,定会感到浑身不适。
未来,吉利的整合能否奏凯,我们且拭目以待。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唯有不断求变,方能屹立不倒。而对于我们这些寻常消费者而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我们便愈有可能购入更优质的产品与更实惠的价格,这才是最为实在的福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