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兰达到启境,算是我见过最奇妙的转变之一。有人会觉得,传统车企再怎么跨界合作,也只是走个流程,但你得承认,启境的出现,折射出这个行业正变得越来越有科技感。我还记得那天早上开车去接孩子,路上听个朋友吐槽:又一堆新品牌冒出来,感觉像是营销噱头多点,真有料的还是老牌子。其实他也没错。新东西再多,能真正落地的,还是看点硬货。
一天下午,我跟同行老李聊到了启境的事,他一边开车一边摇头:合作的模式太强了。如果你懂制造,又懂技术,像广汽这样一年的新品更新,套路就跟人家拼多多一样快。他的话其实挺有意思——制造链和技术链的结合,真不是简单叠加。
有段时间,我试过用样本少的感觉给出估算:启境的两款车,研发行程大概用时不到三年(这是体感,估算不确定哈),市场投放也快,毕竟广汽的供应链轮转得快,老工厂一开就是几万辆的容量,预期成本控制还行。还记得某次聊天,销售朋友说:你们猜,这车百公里大概成本在3块多钱(油料、电耗、折旧加总,估算)。我算了下,按常规工艺这价格不错了。
说实话,我特别在意的是启境这名字,感觉很有意思。还没细想过启境是不是任总起的,但总觉得有他的风格。这个名字开启未来的边界,挺豪华又带点诗意,给人一种未来感的门槛你知道吗?这不由得让我猜测,是不是华为境字辈系列的后续?但又觉得,这名字也不算太科技范,更像是未来豪华的标签——似乎专门找年轻人的味。
一开始我以为启境是那种科技+豪华结合的标准模式,但后面逐渐觉得不能这么简单。要考虑市场,光有技术还不够,用户体验才是王道。汉兰达那时候的成功,让我印象深刻。一款空间大且可靠的车,用遮阳篷撑起一整场家庭团聚。启境如果不能在智能娱乐、静谧静音、驾驶感知上下功夫,光靠外形再时尚,唉,说白了跟肤浅的设计没啥区别。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启境的车型设计到底会怎么样?时尚打扮得夸张点,还是稳重点?毕竟,高端标杆的车型,不能太花哨,但也不能太老气。我跟设计人私下聊过,没人敢赌时尚会多出彩,毕竟要符合科技豪华感。
面对市场,我一直有个疑问:启境的目标用户是谁?估算得大概有两个区间:一,30-45岁收入达到20万以上的中产家庭;二,喜欢科技、追求品质、爱炫酷的年轻高净值人群(样本少,估算随意)。这两个群体,需求不同:一类关心空间静谧、实用;另一类更在乎智能交互、科技感。
我之前翻了下笔记,看到启境的研发文档中,有一句话:要在自动驾控上做到L3级别可用。我心里嘀咕:到无数自动驾驶原理都绕不开的几个关键点,到底什么时候能成为日常?(这段先按下不表)按行业节奏,2026-27年估算,能实现L3的车型会逐步普及。想象一下:在高速公路上,车开到一定点后能自主控制,而你可以在后座玩手机或打个盹。
换个角度看,广汽和华为合作算个典型互补样本吧。就像我碰到一个修理工说:我每天调的车,最烦的就是那种‘硬邦邦’的操控感,或说无人驾驶乱飘。硬件的精度就像缝纫线,越细越好,越精密用户体验才稳。华为的自动驾驶系统就像给车装上了智能神经网,用的算法、传感器、计算芯片,都像后厨的刀工,关键在刀快、刀稳。
我始终觉得,制造体系强在兜底——大规模生产稳定度高,不然技术再牛,也不可能一车一批。你想想,广汽工厂的效率,就像快递公司那样,快到你想象不到。正式量产的节点,一般都比想象提前一点点,毕竟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就是为了更快、更稳。
对比两款车型,难免会想到:这车的差别点在哪里?一辆是C级别的豪华轿车,另一辆是SUV。实操差别大多在空间布局与视野。SUV在车顶高度、前后视野上优于轿车——尤其是在城市堵车狭窄的路段,宽敞高低感差异明显。你说启境的两款,搞不好会在后者上推L3自动驾驶配套,用个例子比喻,像是开车时有个普通司机在旁边帮你点头,比起单纯的硬件配置,这体验差不多就是升级套餐。
启境面临的挑战很现实。高端市场早已变战场。特斯拉撒的好牌子,理想的家庭情怀,小米的生态链,还有那些老牌豪车的品牌沉淀。用户想要的,不只是智能,还要可靠。你知道的,好比买手机,花了钱,耐用才是硬道理。
我常常想:启境的终极厉害不是贴上了华为的标签,而在于整个体验链的打通。是不是,很多豪华车的智能化还停留在表面上,真正用得顺手,心里才有底?语音识别能不能跟日常生活无缝对接?车内娱乐系统是不是很顺滑?这些细节,如果不能把用户用得舒服,光靠科技炫酷挺不住市场。
说到生态和品牌影响力,冯兴亚说过一句话:合作是为了弥补彼此短板。我猜,这句话其实也隐含了他对未来的判断—没有哪个品牌可以单打独斗走到最后。而启境,就是那个合力产物。未来会不会出现那种用户惯一变,整个行业都跟着变的时刻?我觉得,很难说。
再抛个猜测:启境的第一款车会不会真的时尚点?有个想法:如果设计取年轻活泼一些,配上未来豪华的配置,或许能吸引潮童一族。毕竟,谁不喜欢科技感加设计感的完美结合。
就算啃完这些细节,我还是在想: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不断突破的启境还能保持操控的直觉吗?毕竟,技术再先进,没有真实场景的磨合,像未撒籽的土地,怎么知道土会不会硬?真的能做到投入市场,就像我刚才算的那点成本:3块钱百公里,听着似乎不那么贵,但要保证技术稳定到无人宰割状态,每一次自驾测试都像打仗。
对,我信不过的还是那次,冬天特别冷,汽车走上去像硬邦邦的老爷车。这暖心么?还真得看智能基础做得多扎实。好像没人说,像华为那样拼命折腾技术,不就是拼耐力么?还原到生活,就是我们买结实点的鞋,穿得久点不容易坏。
你有没有觉得,未来某一天,启境会成为标杆车型之一?或者说,它只是快跑的一场赌局?我能想到的,是那种所有细节都做到极致,但市场究竟接不接受,那就还是个未知数。
可能,也只是我一个人幻想罢了。想想那个唯一不变的小细节——当你走在路上,看着一辆启境悄然驶过,你是否会觉得,离我们没有那么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