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年,“价格战”硝烟散去,车企意识到,一味降价对消费者的刺激有限,还会引发观望情绪,甚至透支品牌价值。于是,竞争的焦点开始转向智能化。2月初,比亚迪宣布全系车型标配智驾功能,众多车企纷纷跟进,一夜间,整个行业进入“智驾平权”时代。
随着智驾功能的逐步渗透,多款15万级以内的新车开始搭载L2级辅助驾驶,显示出车企推动辅助驾驶技术下沉的决心。
在确保系统安全的前提下,还要平衡成本,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生存法则,在4月23日开幕的上海车展上,各家车企正在通过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5.7%,预计2025年渗透率将突破65%。2024年,我国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L2级)的乘用车新车销售占比已经达到了57.3%,这意味着,智能辅助驾驶正在从“尝鲜期”迈向“普及期”。
随着配置不断升级,曾经30万以上新势力才会配备的高阶智驾,正在进入低价区,相关功能也从中高端车型的选配项,逐渐变为入门车型的标配,车型售价与智驾能力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在本届车展上,比亚迪带来了海豹系列新车,其中海豹06 EV定价12-15万元区间,搭载“天神之眼C”驾驶辅助三目版本。此前,定价10.98-13.98万的零跑B10,让激光雷达成为13万级车型的标配。
奇瑞将经典IP复活,推出全新奇瑞QQ纯电,起售价约为6万元。并有望继续搭载猎鹰500,同时配备激光雷达,支持高速领航、记忆泊车等功能,和奇瑞小蚂蚁智驾版,一起搅局微型车市场。2025款五菱星光预售,10.98-12.98万元,搭载辅助驾驶系统,提供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自动变道等功能。宝骏享境售价区间12.58-14.98万元,集成智能座舱与基础辅助驾驶系统,为家庭用户提供智能化入门新选择。
虽然上述车型并不具备更复杂的功能,但已经实现了成本控制与技术下放的平衡,对技术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当然,在更高价格段,车企也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便宜”卖给用户。
理想汽车发布了L6焕新版,将智驾能力下沉,起售价进入25万元区间。新车全系标配激光雷达,Pro版主动安全性能对齐Max车型。此外,根据车型版本搭载地平线J6M与英伟达Thor-U芯片,支持城市与高速辅助驾驶功能。
不难发现,在智能化竞争中,自主品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整个价格带。从微型车到中高端车型,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成本下探与功能迭代形成双轮驱动,既打破了“高价即高配”的传统定价逻辑,更重塑了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认知。
这场“战火”已经蔓延到合资车企,若要稳固昔日的市场份额,智能驾驶已经成为影响成败的关键。相比自主品牌自研+合作的开发模式,合资品牌追击智驾的方案是与国内头部智驾公司合作,比如华为和Momenta。
以刚刚上市的东风日产N7为例,联合Momenta,开发一段式端到端驾驶辅助系统,并采用纯视觉智驾方案,基本上新势力能做到的,N7也都可以实现。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晖则表示,智能化这一块,中国是领先于全球的,特别是在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上。丰田愿意去学习各种先进的技术,为未来发展找到新的出发点。
除东风日产和广汽丰田之外,其它品牌在“补齐短板”方面同样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例如,在豪华车市场,合资车企已经吹响了反攻号角。
作为奥迪全新PPC平台首款车型,奥迪A5L不仅配备了全新EA888发动机,还将搭乘华为智驾“顺风车”,成为了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燃油车型。宝马则与阿里巴巴合作,基于大语言模型开发新一代人机交互系统,还引入DeepSeek。奔驰发布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搭载了“由中国本土团队研发”的全场景智能辅助方案。据了解,该方案由Momenta提供,并由英伟达提供智驾芯片。
凯迪拉克携概念车VISTIQ登场,搭载英伟达Orin芯片与大模型算法,力图在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前提下,实现端到端的L2级智驾体验。同时,该品牌也首次引入“隐藏式舱内激光雷达”设计,展示其对座舱与智驾融合路径的探索。
此外,另一家中国企业地平线,则被大众集团选中。双方合作研发的ADAS系统,将高度适配中国复杂路况,明年应用在新一代紧凑级车型当中。
从目前市场来看,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的确不容乐观。如今,与新势力的战役已经打响,尽管有些迟缓,但它们手中仍有几张底牌。首先是对品质有较高要求,其次是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最后是庞大的用户基础。但自主品牌在智能生态和用户运营上的优势也在不断扩大,这场“好戏”或许才刚刚开始。
随着工信部等监管部门,从官方层面收紧对于智能驾驶的宣传口径,风向也开始调整。平时耳熟能详词汇忽然从车企和智驾供应商的物料上消失,“安全”成为了大多数厂商在市场营销层面的关键词。这些现象,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先来看国内智驾领域认可度较高的华为乾崑,在车展前夕发布了新一代ADS 4智能驾驶系统,但纵观整个发布会,华为乾崑始终将智能安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在大雾、雨雪等天气下依然能识别障碍物,而不是强调最新的智驾表现有多激进。
与华为有着密切联系的问界,在本届车展期间发布了智能安全,通过“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四个方面来打造智能安全体系,而非传统车企所强调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
智驾领域同样认可度较高的小鹏汽车,在车展期间虽然没有发布新产品,但宣布即将开启AI智能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向消费者强化辅助驾驶的能力边界,给出行安全再加一道“保险”。
同样谨慎的还有第三方供应商,轻舟智航发布了基于地平线单征程6M的“端到端”城市NOA解决方案,联合创始人于骞将其称为“高阶辅助驾驶方案”,并着重强调轻舟智航在践行“安全智驾”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即便是将自己定义为“智能驾驶公司”的Momenta,展台上的宣传语也是“致力于通过AI技术实现量产辅助驾驶与Robotaxi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应用”,官方直接把量产辅助驾驶和Robotaxi自动驾驶区分开。
在笔者看来,尽管目前智驾宣传口号被强监管,但考虑到白热化的竞争趋势,车企依然要发力智能化,实现配置平权,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另外,在宣传辅助驾驶功能时,既要严格遵循规范,还要以真实、准确的方式传递产品信息,确保功能使用的安全性。
“安全冗余”和“场景优化”成为了本届上海车展新的高频词汇。在汽车行业全面智能化的当下,汽车越来越像电子产品,但不同的是它承载着生命安全,在技术狂奔的时代,容易让人忽视这最重要的基础,两者并不冲突,安全是根基,智能化是发展目标,都是为了给消费者带来更智能的出行生活。
对于车企而言,智驾普及绝非简单的“价格战”或“配置堆砌”。在平衡成本的同时,如何确保技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是这场竞赛的核心命题。毕竟,消费者对于智驾的态度,已经从最初的“尝鲜”逐渐转变为“刚需”,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对技术可靠性的期待。
作为消费者,智驾下沉肯定是好事,之前需要花钱选配的功能,现在基本能免费拥有。但在使用过程中,务必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切记它只是辅助作用,绝不能当“甩手掌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