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带着泰国供应商和中国企业,在泰国合伙做电动车零件,这事搁几年以前,谁信?日系车的供应链本来铁板一块,现在却要主动拉外人进棚子,这背后的无奈和急切,外人可能真不懂。
给大家简单还原下细节:丰田章男带头搞合资,要在东南亚市场做便宜电动车,明确要求到2028年降本30%。这还不是一般的合伙,是日本老大专程亲自牵线,让泰国Summit和中国企业搞到一起。为啥?本质上就是——日企扛不住了,原有那套铁桶阵撑不下去。
很多人可能没见识过日系车厂的“家族圈子”。其实它和我们家里分派系差不多,丰田自己像大家长,把最核心零件留给自己人,亲戚分层级,各占山头。最重要的发动机、电控,给最信任的兄弟商东、侄子外甥再往下,是外围的小厂。大家彼此持股,互相参股几十年。制度保证了啥?好处当然有——很稳,配合无间,哪个链断了秒级处理。可最大弊病也很要命:改起来跟拖山一样,效率低、成本高,下决心做改革动辄就是全家反对。
这种供应链模式,过去把日系车推上了王座。精益制造(Just-in-Time),全球羡慕。丰田城里鸡犬相闻,修理配件隔壁就能拎过来,这种封闭堡垒在时代变迁时却成了枷锁。全球掀起电动车革命,大池塘里的鲶鱼一下多了,最凶的还是中国这条。
中国电动车的打法,不就是又快又便宜又创新?从动力电池到电控软件全线压制,不只比价格,还比更新速度。中国造车新势力在泰国、越南、印尼都能直接上马,当地建厂。当你发现中国企业能用极低价格买到高性能零部件,还能就在现场拉条生产线,日本那老套家族体系已经慢半拍不止。
所以丰田这步棋,其实是被现实倒逼。你让他硬把中国供应商搬进日本本土系统——门都没有。日本那帮老供应商、老股东,谁舍得丢饭碗?股权纠葛,绑得死死的。“大和民族团结”,到头来就是谁都不想松手。但市场不等人。时间紧迫,没辙了,只能拐到东南亚,先给自己透口气。
泰国成了这场博弈的新舞台。真不是偶然选出来的。泰国自己就是造车大户,劳动力成本低,工人经验丰富,交通四通八达。日企早早就在这里种树。丰田一个人就在泰国养了两千多家供应商。再加上中国企业这几年也盯紧泰国市场,比亚迪、长城、吉利加速建厂,什么电池、电机,最好的技术随时送达,还能少点运输关税,卖给东盟国家直接上市。
外头便宜,效率高,老家人和事一时管不着。你让丰田直接在名古屋开大门让中国供应商进来,日本本土的供应商、董事、地方政府,没人愿意。可跑到泰国“曲线救国”,面上贴着“国际合作”的大旗,谁再叫板都隔着一层国家,风头小得多。万一这步棋走砸了,也只是外地项目,动不了丰田本土根基。
说白了,日本车企这是用一只脚踩着老族规,另一只脚试探外面的世界,看能不能“既安全又降本”。供应链分布南北,时刻保持进可攻、退可守。要一切顺利当然最好,一旦中国供应商出状况、泰国市场政策变化,丰田还能迅速封口回守老家堡垒。一台戏两手准备,一边换棚子一边备大棚。
然而,这么一搞,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答案其实很明了。现在降本30%,抢东南亚的低价盘,确实管一时。但丰田那套几十年不换主力供应商、核心技术捏在自家人手里的套路根本没变。发动机、电控、电池,最贵的那档技术、最终话语权,照样攥死在老体系不让外来户碰。哪天情况反转,中国零件涨价,或者泰国政策卡人,日本车企还得回头找本国那帮老供应商,羊毛出在羊身上,该贵还是贵,该慢还是慢。
更现实的是,这一招“临时新棚子”最多就是遮风挡雨,还不是正经的房梁根基。真正大变局来了,比如电动车技术大飞跃、非线性创新,一个新平台能不能马上适应?靠这些临时方案肯定还是慢了。老毛病始终没除掉,铁桶阵少了几块板,碰到技术大迭代还是会渗水塌台。
归根到底,丰田这步组合拳,是典型的救急方案。真正想赢得电动车时代,还得有拆掉老体系、拥抱新规则的魄力。但只要牵扯到日本国内那点复杂的人情、资本、利益传统,不到山穷水尽,真没人想动刀子。
但市场规律不会给体面人留太多情面。电动化铁拳落下来,谁反应快,谁基因足够灵活,谁才能笑到最后。丰田和日本车企能撑多久?变量多得很。能不能就此打开死结,真走一步看一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