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远销全球,新兴市场拼装返销出奇效,多维对比引热议

最近,上海老王在汽车群里冒出来一句:“中国车出口,今年又第一了?”说完,他还专门加了个调侃的表情包。可谁也不是真稀罕那排行榜上的数字,你真问车主换代、买车或者修车的钱好不好挣,十个里有九个能给你叨咕出不同的账本来。

中国车远销全球,新兴市场拼装返销出奇效,多维对比引热议-有驾

街头转了一圈,修理厂门口大牛师傅掸了掸手上的机油,边嘬瓜子边扯:“你们三厂院的妹子前阵子买的那辆电动SUV,说是出口成全球冠军,结果电池管理系统小毛病整的她爬了两回坡就趴窝,一打电话还得等总部技术热线,急不急人!”别看出口数字高得吓人,可说到配置和细节,往往还是零散毛病多,维修师傅嘴里也常有新词滑出来。

有回下雨天,邻居老郑路边打伞跟我嘟囔,“你瞅,日本、德国那些车也不是都硬气。”他在东京呆过两年,说丰田在美国工厂工人大多是本地人,ES 300h开了快八年,小毛病极少,连玻璃升降机坏了都能半小时换新的。反过来,人家海外工厂做的,并不算出口,可钱却还是老老实实进了日企的兜里。这账怎么算的,村口修表的老李也说不明白。

中国车远销全球,新兴市场拼装返销出奇效,多维对比引热议-有驾

再扯回国内吧。前阵子,春晓路那边刚引进了个新品牌,说是走国际路线,老肖二手车老板试了一圈,回来咧嘴:“血氧监测、采暖座椅、夜视辅助样样都有,装载都给你齐了。可惜发动机耐久性,跑两万公里就有点哒哒响。”他说,咱们卖出去的多,利润那是摊薄得厉害。搞笑的是,有人比喻说一辆二十多万出口的新能源车,净赚的钱还赶不上丰田南通工厂一个厕所的收益,是不是有点离谱?“关键零部件技术,咱们爱用海淘,尤其发动机和高压泵这类。”

说出口量,最新小道消息是一年能冲上600万台。可老司机们唠嗑说,这数字带点水分。比如,东南亚那边买家更爱皮卡和燃油SUV,电车还不太买账。有谁信“出口一箱车零件散件,就能马上变一辆整车开上路”?据说有些厂不惜把大部件“CKD”形式打包发过去,当地拼装个“国产车标”,关税都能少不少,一本万利。

中国车远销全球,新兴市场拼装返销出奇效,多维对比引热议-有驾

不过这些碎碎念头和数字上升到汽车圈的八卦,那只是冰山一角。西郊有家新开的改装铺子,老板摆了个说法:“现在合资车企自研比例低,真正敢用‘中国芯’满配输出的,没几个。”他店里来了位法语小哥,说国内关系企业到阿尔及利亚开厂,只为绕开关税障碍,拿到地头蛇资格证。未来说不定东南亚、墨西哥工厂会遍地开花,可一个“出口”概念掺了成品、半成品和商标授权,算清楚的没几个。

至于养车琐事,举个冷门的:群里有人抛出“冷启慢熄火保护”这个配置,东南沿海某品牌搭载得最多。实际上真派上用场的次数,用手指都数得过来。可要真没这配置,南方回南天的时候,发动机还容易自检报错。还有大厂一度搞的“分级气囊开关”,群友们全当花活,结果后来广西有个二宝爸高速事故,多亏这玩意儿救了命——这些冷门细节,销售常常一瓶老酒下肚才肯讲。

回头有个天津的朋友前阵换车,挑屏幕、看辅助驾驶,结果阴差阳错买了辆出口版的回流混动车。路试一天,开惯了老AR8的他抱怨:“智能化厉害,可底盘滤震一般,方向盘助力偏轻,高速过弯还是啥的,不愧是主打新兴市场调调。”据说出口和国内版配置差异,有时体现在最不起眼的地方,雨刮器档位、电池预热、保养周期……这些细碎琐事,比大出口数字刺激人多了。

说到这份上,远亲小表妹最近要出国,临走前还抱怨家里的小型车想卖掉出不了手——写的是“欧美认证版出厂”,二手市场却从来不认这码事。小区车棚里那辆贴着日本铭牌的老雅阁,依旧下雨天吱呀吱呀响,听着却有点历史落差的调调。至于中国车出口的那些未来,谁门口没两句传说,兜里搁几张小卡片和发票,数年后也许能找出来讲两段奇事。

信不信由你,每辆车后头都有笔糊涂账,数据上虽漂亮,私底下的那些鸡零狗碎,说出来反倒最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