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车出门,天气阴沉沉的,空气中还漂着些湿气。突然想到知乎上的一句话:新能源车越开越聪明,但不光是技术線,更多还是在为用户体验打造更贴心的‘白日梦’。我在路上试图感受一下梦想家的智慧感,那种豪华客厅的氛围,确实比我小时候家里那台被胶带缠绵的老车子舒服太多了。
记得去年我帮朋友试驾诺亚舟的新能源MPV,价位也差不多,感觉就是科技范高端,但用起来还要适应。梦想家的热销,给我感官一种这市场真火的样子。8月6500+的销量,在新能源MPV里算是爆款。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爆款背后的秘密,是市面上越来越多的车型在技术上的拉锯?不可能两字:供应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了辆梦想家的配图。那块大电池、长长的充电线,真有点像个充电宝加身的体型,估算一下,电池容量至少400-500公里的续航,体感在350公里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电池的实际续航受温度和使用惯影响很大)。它用的是800V平台,充电能快到何种程度呢?5C超快充,折合秒算,大概是20分钟以内从20%到80%。真正的插电幕前感觉,跟家用插座不是一个级别。
对比要不要聊聊GL8?这俩车都是MPV,但我觉得实操差别还挺明显。GL8,平时可以理解成钱包理财工具,舒服但平淡。梦想家就不一样,是带着科技硬核的味道,转向、智能化全都用华为变脸技术支撑。就这个比喻:我试图用用手机换壳的方式理解它的智能座舱,华为那套鸿蒙座舱,反应速度比之前的安卓界面快了不少,像是给车换了一层云端大脑。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套超级混动技术到底是不是行业里最牛的?我未必全懂,但听说它支持360公里纯电续航,超高速充电,从20%到80%的时间大概在12分钟左右。比我去超市买菜的时间还快点。这里我得更正一下,按传统印象,新能源车续航不一定就是更长更快,但岚图敢喊出全球最长续电的MPV,不然怎么跟大佬叫板?问题来了:用户真的在意这些快充还是更关注安心?
我有个朋友是修理工,他说:反正那电池就是‘死穴’,快充次数多,寿命就少,平时充电别急,正常的慢充也行,反而安全。这个安全字,当然比不上厂家宣称的那么放心。看来,技术再牛,用户心理和供应链的风险也得考虑。
就感觉岚图像在用技术硬实力跟传统油车作战。记得去年我还怀疑:他们口中的高端到底啥概念?别人说豪华其实就是把用料翻一番,舒服点。而他们拼的是硬核技术智慧感,把用户体验真正放在第一位—这点挺难得。你会不会觉得,这种从用户建议出发的小细节,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底牌?比如轮毂要投票,座椅缝线要盲测,都是为了让车变有人情味点。
我心里还在想,岚图的品牌大梦想是不是站定高端然后再细修的策略?他们一面在快速迭代新车,一面又要向上突破,那压力不小。赛道似的,梦想家的对手好多,GL8、理想L6、甚至那些新品牌的硬核SUV。
刚才我还琢磨,岚图是不是有点科技狂妄的倾向?比如自主知识产权ESSA和天元架构那些,听上去比我家买的那套智能家居还要铁. 但实际上,我觉得他们或许还低估了用户情感认同的重要性。车毕竟是要开的,要坐的。直瀑式格栅和全景天窗,归根到底,还是想让人觉得高端。
讲到这,我突然想到:你有没有在悬挂调校上下过工夫?我一朋友说,那精调悬挂,能让人在高速中既稳又舒服,差别就是开起来是不是轻飘飘的。梦想家的空气悬挂,或许也是个软硬适中的秘密武器。
一边是技术王者形象,一边是用用户说了算的成长路径。这个平衡,还挺有一番学问的。其实我没细想过,未来的发展是不是会走偏——比如一味追求技术极致,结果用户慢慢变得挑剔了。
再说一点:这车的用料、工艺都做到什么程度?我觉得,估算大概售价里,硬件成本占一半左右(不太准确,样本少,但体感的豪华感强烈影响这个比例)。他们能控制这些成本,不是靠用料节省,而是通过规模化生产来摊薄成本。你说大批量采购,比如电池、芯片,供应链能不紧张?这段还得等时间验证。
说到这个,我想到他们未来还会发力的,估计还有什么超级智能、自主驾驶的弹药——技术再全,如果缺了信任和稳定,都成‘空中楼阁’了。
有趣的是,邵明峰一直说,目标是成为中国高端MPV的领军者。这个领军者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要像苹果那样,把用户变成粉? 还是说,就是技术大佬能让品牌自然向上爬?我觉得,不管怎么说,这个行业里创新定义,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一切,都让我在开车时忍不住多看了几眼梦想家的仪表盘。看那数字,心算一下:续航410公里,百公里油耗估算在10-12L(体感),电费每度费用0.8元左右,充满一次动力电大约30元,算来,折合百公里能省不少油钱。省钱这事,也成为很多人买车的潜在动因。
突然觉得,车辆的细节其实挺关键的:比如门把手的触感,音响的调校,甚至灯光亮度,都能在无形中提升科技感。这点,我相信设计师们可是用心良苦。
说到这会不会太主观?或许吧,但我相信,技术再牛,能打动人的还是能用在生活里的刻意关照。我好奇的是,将来,像这样的用户共创模式,会不会变成行业常态?还是只是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的一个乌托邦?
写到这,心里还在琢磨一件事:其实最打动我的,是车内那个静谧而有温度的空间。这个空间,还需要多少人去守护?也许,用细节去理解,才是最真实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