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那个周日,我硬着头皮用刚买半年的纯电车,跑了趟310公里的自驾。厂家的宣传是550公里续航,体感里市区还能跑上380公里。真是自己骗自己,以为没啥大问题,结果一路坑坑洼洼,差点半路趴窝。
出发时电量满满。开了200多公里后,仪表盘上只剩20%的电,好家伙,离目的地还有好几十公里。我想着,路过村里有个充电桩,去补一波电。到了现场,一看,两个桩子,一个显示充电无效,工作人员说设备老化了;另一个已经被一辆蔚来霸占中,车主说还剩80%电量,得等至少1小时。我当时就烦了,35度的大太阳下等,心里那个慌……我只能迅速导航到离这镇政府去,结果那边方向都反了,算上来回要多跑30公里,这电量压根不够支撑。我就只能龟速往服务区挪,临到那儿电量只剩5%,真心怕抛锚了。
到服务区更崩溃,4个充电桩前排着至少12辆车,我等了近2个小时才充上电。旁边一位特斯拉车主跟我聊,他说:官方说能跑400多,我实际最长也就280。上次跑温州回大连,得充6次电,感觉根本就是场苦役。他说,当时电量只剩10%,离下个服务区还有50公里,他只能放弃继续开,在停车场吹风扇降温,因充电怕自燃,根本没法待车里。听他这么讲,我都替他揪心。
他这个遭遇,跟很多纯电车主差不多。老小区不能装桩,所以大家全靠那些有限的公共桩。白天充电费2块钱一度,晚上才0.8,纯电真省钱么?他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去抢桩,夏天凑合还能忍受,冬天冷嗖嗖的,真心挺凄惨的。
---
那次经历让我意识到,纯电车的续航宣传大多都夸大了。我之前以为,厂家说的续航肯定带点水分,但没想到现实里翻了个倍还差得远。以我的车为例,官方550公里,实际市区空调开启大概跑380公里(估算),高速开空调才300公里,冬天可能只有150公里左右。续航焦虑绝不是扯淡,这才是实打实的生活状态。你们平时会怎么看待厂家续航和实际续航的差别?有啥算是合理的亏欠吗?
长途充电体验极差。那充电桩僧多粥少的场景,我觉得可以形象点比喻——就像你想去热门餐厅吃饭,结果排长队,还时不时有桌子坏了,服务员还不够用。车多了,桩少了,排队等着,耽误的不只是时间,好心情也跟着没了。40分钟充到80%,比加油五分钟慢太多,想趁充电休息,可这时间长了,坐不住啊。
还有那个电价问题,得说说隐形成本。有人说纯电每公里电费1毛,听上去很香对吧。但实际算下来,保险比同价位油车贵三分之一,主要是电池维修贵、换电池成本吓人。电池寿命个五六年不死心,换一次10万左右,真是够买辆新油车了。保值率也惨,我朋友卖了辆开了3年的纯电,只拿回三成钱。换言之,买纯电不光是买车,还是买维修和折旧的风险。
如果你问我还看好纯电么?说实话,跑长途纯电不适合,我反而更推荐有两辆车的家庭,或者有固定专属车位能装私人桩的用户。毕竟,没有私人桩的,纯电车体验差很多。安装门槛高不是吹的,特别是住老小区的,物业或者电力部门都多要求,没固定位估计连晾都有问题。
我刚才还翻了下笔记,发现自己当初买车时,被各种智能配置和官方静音加速宣传吸引得头脑发热了。现在回望,市区零排放、安静这几个点算是唯一大的优点,不过这些都建立在有个人桩+市内通勤这个前提上。
跑长途时承受的焦虑、排队、慢充、热天自燃小心翼翼……这画面反差太强烈了。说真的,买纯电车不比买橘子,看个皮相就冲动下单,更看重的应该是用车自在不自在,不是官方滑顺的数据。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问了,不就是续航虚标和充电难么?还有啥深层次原因?其实最扎心的是这背后的供应链和研发不完善。我之前工作接触过电池包的供应调配,就像做蛋糕,你材料(电芯)好不好、配比均匀、烤温掌控到位,决定蛋糕口感——电池组无非是材料和工艺的综合表现。现在市场需求激增,好像蛋糕做多了,质量难免起伏,而且各方利益博弈,电池厂、整车厂、充电桩运营商利益不统一,导致维护和升级跟不上速度。别看一个充电桩坏了没人修表面简单,里面牵扯着好几个厂家的配合和责任分摊,复杂得很。
(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了,有个没细想的猜测,纯电车高温自燃会不会跟车主日常充电惯也关系大?比如快充快完就拉电源断掉,或者惯停车随手充电没看电池温度管理?我倒觉得有点道理,反正厂家不告诉咱细节,但这部分安全风险其实很值得关注。
算了,最后说两句我朋友修车工张师傅的话,他常感叹:油车坏了能自己动手,电车里头东西复杂得要死,一换一个大修,人还得跟4S店磨皮。这确实是真话,换了我,也会觉得麻烦。
顺便心算了下假设一年跑3万公里,按电费0.8元/度,纯电车耗电100度,算下来单纯电费2400左右;同样里程燃油车油费得一万多,经济上的优势还是明显。可偏偏维护和时间成本又拉回不少优势。
你准备好把这些都考虑进去再买纯电车了吗?充电排队、换电池频率、长途行驶方案,你到底能不能接受?
就怕,到头来大家都冲着环保科技,实际上还是要被续航和充电桩折磨。
正好我今天赶紧问了下老朋友,他说他邻居买了纯电车半年,后来又买了台燃油SUV,两车一配合,灵活又省心。或许这才是当下更实际的选择。
你怎么看这事?期待听你的想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