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费之困:网约车司机的艰难方向盘 险企亏损的两难局
清晨五点。陈师傅启动了他的新能源网约车。仪表盘显示电量充足。但他心里没底。这辆车已经“裸奔”两年了——只有交强险,没有商业险。每一天。他都把心提在嗓子眼。生怕出事。他不是孤例。在全国。超过300万辆网约车正面临同样的保险困境。
保费涨幅惊人。安徽合肥的何师傅去年保费8500元。今年续保时报价1.4万元。必须买全险。江苏南京的孙师傅去年一次小事故理赔2500元。今年保费直接涨三成。更无奈的是北京赵师傅。未出险。保费却从8500元涨到9800元。这远高于司机收入增幅。矛盾尖锐。车主喊贵。险企喊亏。
为什么?
保险公司有苦说不出。新能源网约车赔付率太高。某保险公司江苏分公司综合成本率达123%。意味着每收100元保费。亏损23元。行业普遍赔付率120%-150%。新能源车出险率比燃油车高20个百分点。维修成本更是重头戏。一体化压铸技术。无模组电池。智能化设备。维修难度大费用高。一个电池更换可能10万元。保险公司只能提高保费。甚至拒保。
危险的“替代品”出现了。
一些司机选择“非营运险”。便宜。但风险极大。某平台超两成网约车投非营运险。事故拒赔率近九成。形成恶性循环。低保费。高拒赔。司机权益受损。还有“统筹保险”。价格是正规险六成。但无监管。理赔难。无锡许师傅出险后。“统筹险”专员不到场。各种理由拖延。这些都不是真正保障。
转机已在路上。
2025年1月24日。四部门联合发布新能源车险指导意见。次日。“车险好投保”平台上线。保险公司不得拒保。何师傅今年通过该平台买了满意保险。泰州创新“联保体”模式。10家保险公司共同兜底。上海试点数据共享。12类数据使定价更精准。
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是动态定价。
玉林师范学院专家建议采集急加速、夜间行驶等数据。建立“基础保费+浮动系数”模型。让安全驾驶的司机享受更低保费。东南大学顾大松教授提出风险减量服务。培训。监测。理赔闭环。降低事故率。还有车企自保模式。如“车企-平台-保险”三方共保。试点车辆保费降18%。理赔周期缩至3天。
方向很明确。从“一刀切”到个性化。从静态到动态。让保费真实反映风险。让安全创造价值。
网约车已成为5亿用户的出行选择。748万驾驶员的就业渠道。保险问题不解决。行业难以健康发展。保费困境。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责任与创新的考题。方向盘在前方。答案在脚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