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急了,Macan降至36万以下甩卖,销量利润双双暴跌四成,这次靠降价能否重振豪车江湖

前几天朋友微信发来句吐槽:36万能买到Macan新车?笑死人,我见过最低也得五十万起步,选装加一加,估计得七八十万出头,啥裸车36万,那是少见极致优惠。这话挺扎心的,我就忍不住翻了下笔记,想搞明白这场保时捷降价风波里,到底藏着几重门道。

先撇开各种炒作,我们先说说保时捷Macan在实际市场上的真降价吧。降到36万以下,官方价没这么简单,更多是部分4S店被迫清库存,砸出了极限优惠,加上销售这边也得拼命做业绩,那价位算是最低的体验价,肯定不是大批量标准成交价格。一个朋友做过豪车销售的告诉我,Macan裸车价即使是优惠超过20%,也达不到36万以下,全款拿下并选几项常规配置,起码要50万以上。说白了,这次降价靠脸吃饭,门槛和套路多着呢。

保时捷急了,Macan降至36万以下甩卖,销量利润双双暴跌四成,这次靠降价能否重振豪车江湖-有驾

但仔细想想,保时捷这次大幅降价,也不是没根由。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市场销量骤减33%左右,利润率从7%掉到2%,压力大得跟熬夜赶研发进度一样。一个月前我跟一个供应链经理聊到保时捷,他们的研发投入紧张得可以用掐着表形容,尤其电动化策略反复,Cellforce的电池项目硬生生花了好几亿欧元就是没砸出性价比,成本太高立马收招——这个也算是个无奈的例子吧。

我心里想到,这其实有点像做菜做了家乡味,顾得了熟客,吃不到别人的新鲜感。保时捷燃油车发动机、底盘这套老配方,在燃油时代拿得出手。而电动车时代,它的传统竞争力突然变成了鸡肋。中国品牌用三分之一的价格提供差不多的加速和智能配置,这让保时捷那套纯性能狂欢实在不够看。记得有次和一个Taycan车主聊天,他吐槽车机系统不如十几万国产新能源车,智能驾驶基本是没戏,朋友笑称买了个智能缺陷版。这种尴尬,还真是卖相和内容不够匹配的代言。

我本来说保时捷靠性能撑起品牌,这话其实太绝对了。转念一想,性能是底层竞争力,但用户买车,尤其是豪车,体验感才是王道——尤其现在的中国市场,智能化和车机体验太重要了。燃油车还能撑多少脸面,真是个疑问。更别说那些沃尔沃、凯迪拉克直接降价16万、30万,把价格敏感的潜在人群先抢走了,后面新势力们各种APP智能整合、充电服务,慢慢有点形成闭环体验,保时捷这边压力山大,尴尬没跑。

保时捷急了,Macan降至36万以下甩卖,销量利润双双暴跌四成,这次靠降价能否重振豪车江湖-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2014年我在深圳开过一台Macan,裸车78万,还是2.0的版本。当时觉得自己买了个跑车SUV,很有面子。换现在市场环境,36万裸车价想买还真挺难的,不少选装不能省,底子价低,选装接盘,整体钱没少花。听说不少4S店仍坚持不选装不卖车,实际动辄60多万。说实话,这有点像卖白菜送白菜叶,主打核心价格,但整套买下来还是高价用户买单。你仔细算下,降价15万的背后,用户得为各种选装掏出20多万,算是变相加价,这叫低价引流+高附加值套餐,谁会嫌麻烦?

说到麻烦,我有点嫌这波降价操作有点花拳绣腿,反倒让老客户心理不舒服。毕竟以前Macan是身份象征,开出去别人就知道这车有来头;现在变成白菜价保时捷,老车主可能觉得掉价,隔壁奔驰或者宝马晶晶亮的智能炫屏还真吸引人。有人跟我说过:买保时捷,是买感觉和品味,不是仅仅买辆车。难道降价不会慢慢稀释这一切吗?

对了,我还猜测(就猜测,样本少,没有具体数据),买Macan的年轻消费者开始倾向于选择新势力,比如理想和蔚来,因为智能驾驶、OTA升级这些体验真的是日常刚需。保时捷得解决这些痛点,才能打回局面。

说起来供应链问题还蛮复杂的——你拿保时捷开发电动车电池来说,Cellforce项目就像厨房里摆了一锅稀奇古怪的炖肉,花了成本和时间做出高级口味,结果没人买账。国产电池成本更低,供应链弹性更强,直接打了保时捷的脸。保时捷要想追平,可能得花几年时间赶上,期间利润和客户期待值都承压。

保时捷急了,Macan降至36万以下甩卖,销量利润双双暴跌四成,这次靠降价能否重振豪车江湖-有驾

其实保时捷战略上放慢电动化脚步,回头抱紧燃油和混动车,这动作挺有意思。有人跟我分析这是为了护住现金流,给研发喘口气。我心想,这跟古代战场撤退集结差不多——给主力补充弹药,但避战不等于输,暂时收手又怕被新势力吃掉市场;继续硬碰硬,可能影响现金流和品牌形象。纠结程度不亚于我们早些年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的转型阵痛。

暂且不谈它到底能撑多久,燃油车窗口期确实不多了。中国豪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早突破30%,这意味着消费者升级速度比想象快。看奔驰宝马同时跑多线发展,还在搞新能源,保时捷的保守策略,说不定就会被市场和时间拍死。

聆听到修理工那句话,油车你哪里坏都能修,电动车只能去原厂,这个限制性服务对保时捷电动车影响大无疑。维修成本高、服务圈子小,直接影响用户满意度和后续购买决策。

保时捷急了,Macan降至36万以下甩卖,销量利润双双暴跌四成,这次靠降价能否重振豪车江湖-有驾

降价对保时捷来说到底值不值?我觉得还得看他们接下来怎么把传统机械质感和电动汽车的智能化结合起来。70%的车主还忠于其驾驶乐趣,这块蛋糕不能丢。只靠降价短期活跃市场,长远看可能要为技术和体验升级买单。

说到这,不禁想到:如果你是那个在北京街头看到破冰价Macan出没的买家,会不会觉得这车赚到了?还是认为这不过是老大爷打折卖西瓜,迟早得淘汰?毕竟和36万买新车的传闻相比,现实里很多细节都不那么美好。你怎么看?

(这段先按下不表)

保时捷急了,Macan降至36万以下甩卖,销量利润双双暴跌四成,这次靠降价能否重振豪车江湖-有驾

写到这里,我倒是挺想知道,真有那种客户敢和销售说,我只要裸车36万,不选装不加价,销售会怎么回应?这问法无解吗,还是卖家诚实到直接抱怨一句您找我提车去?毕竟现实远比数据冰冷,豪车的价格游戏从来都没那么简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