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的秋风里,空气里还残留着焦糊味。烧成空壳的保时捷Taycan孤零零地瘫在路边,金属骨架似乎在嘲讽昔日的风光。围观的群众三五成群,拿着手机拍照,成百上千条弹幕在互联网的烟云里冒出来:“八十万的电动保时捷,还不如二十万的国产车结实。” 火焰已经熄灭,质疑才刚刚点燃。
问题不只出现在西安这一条街上。本周保时捷财报出炉,利润暴跌99%,连有“欧洲神车”名号的它也把自己开进了死胡同。三季度单季亏损9.66亿欧元,从去年三季度的盈利四十亿,到现在只剩零头,全世界都能听见剎车皮摩擦出的刺耳音——连央视都忍不住报道了一次。比这数字下跌得更快的,恐怕只有Taycan起火后冒出的滚滚浓烟。
我见过不少车祸与意外现场,有的烈焰吞噬金属,有的是市场与时代一起熄火。今天咱们聊的,是烧了钱、烧了技术、烧了品牌光环后,保时捷怎么烧成了空壳。
要还原案发现场,得先拉出一根最粗的证据链:中国市场不买单了。九月份,保时捷在中国卖了三千多辆,同比降幅26%。三年前,这个数字还是同比快一万台,一年能卖近十万辆。那是中国土豪们的黄金时代,保时捷在全球每卖三台,就有一台交给了中国客户。国内一辆车,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净利都供进了德国人腰包,连保时捷总部都靠中式速度续命。
可潮水怎么退去的?原因一大筐,不妨用专业视角理一理。
第一把火,是新能源转型没看准风口。 保时捷原定2030年电动化销售占80%,纸面计划很美,实操却演成了四不像。2025年推迟纯电新车、燃油车生命周期被一拖再拖;连号称高端的自研电池都搞砸了,子公司减值4.1亿欧元,内部讳莫如深。今年一季度Taycan全球销量下滑10%,投诉率暴涨180%——刚好赶上特斯拉和本土新势力两面夹击。车还贵、电池不给力,叫谁买单?
第二把火,是政策和贸易摩擦给烧出来的。今年美国新关税给保时捷多“薅”了3亿欧元羊毛,全年亏损要去7亿。大家可以算笔账——中国失守,美国封锁,剩下的发达市场撑不起高楼。没人为高价燃油车继续埋单,只能靠裁员续命:确定要裁1900名正式员工和2000名临时工,年底还要继续收缩。好消息是公司运营开销能省一点,坏消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当然,这桌宴席里还有日渐挑剔的消费者。火烧Taycan在社交平台点了把火,“安全性”、“电池技术”替“尊贵身份”成了关注焦点。国产车卷价格,卷智能,卷服务,保时捷却还在强调“尊贵血统”和“机械性能”,仿佛只要空踩几脚油门,钱就能从天而降。
这里头也有点职业弊病。多少年朋友圈里,买保时捷的都爱晒在提车行李箱摆满鲜花,主打一个仪式感。可真要谈车没人细究,一说起售后配置动辄几十万、三电系统还不如自主品牌灵敏。新晋的赛道玩家和生鲜互联网土豪早把“身份感”转向小众潮牌,更关心是不是能OTA、车机能不能自定义,而保时捷工程师还在研究怎么让发动机声浪更饱满。技术鸿沟不是用图纸能填平的,品牌危机也不是靠一场裁员能解决。
说到底,这一切还需要回到证据链本身。保时捷的商业模式,是靠品牌光环收智商税。过去靠原装进口、产品稀缺、甚至是身后那段“赛车荣耀”故事找到了爱讲情怀的中国车主。但时代变了,有人要性能,有人要品牌,但更多人想要实用、智能和及时的售后。硬件软件双双拉胯,赚钱的“利润奶牛”变成了接连失控的“风险头马”。这局面,电动化毫无优势、燃油又不敢放手、裁员只会削减团队信心,怎么看都像临时抱佛脚。
事已至此,不是只有保时捷一家焦虑。宝马、奔驰乃至大众集团相继遇到类似问题。欧洲老车企对于中国市场理解迟滞,加之本国法规、内耗、成本结构都给新商业模式按下了暂停键。小米靠生态链圈住粉丝,特斯拉用软件订阅吸干最后一毛利润,国产品牌们搞起了全栈自研、芯片自造和服务到家——“老钱风”在今天的车市,已经越来越难招呼新贵了。
作为一个旁观者,该说不说,职业习惯就是多听现场,少下结论。保时捷的危机,有技术短板、市场失守、政策风险、人心变迁。谁也不敢保证一个世纪神话会不会就此终结。我们见过现场烧成空壳的Taycan,也见过一个品牌在盈利表上失去往日荣光。
也许,改换驱动方式和裁员节流不过是延迟判决的自救。真正决定生死的,是保时捷到底愿不愿意——或者能不能——挽下尊贵面具,低头卷进这场新造车的血雨腥风中?最后,那个烧成空壳的车架是不是某种隐喻:每一代企业都以为“自己会是例外”,可火烧到身上时,到底能拿出几分应变的本事?
这个问题,轮到我们每个人来回答。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