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苹(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一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乘坐高铁时,部分车窗上贴了许多贴纸,不仅占据一定视线也影响乘车体验。对此,相关铁路局工作人员表示该网友乘坐的是特色车厢,并非所有列车都是如此,就像发往成都的车有些有熊猫贴纸,车窗贴贴纸是为了给旅客带来更好的乘车体验。(4月26日 九派新闻)
在一些旅游城市,公交车、高铁、出租车等交通工具上都会张贴特色宣传贴纸。这种方式的确能吸引游客目光,激发他们对当地特色的兴趣。然而,当大幅特色贴纸覆盖高铁车窗时,原本旨在为城市宣传增色的手段,却因阻挡乘客视野而喧宾夺主,文旅宣传已然越界。
诚然,借助公共交通工具进行宣传是提升城市曝光度的有效方式,但必须把握好“度”。公共交通的核心功能是方便人们出行,车窗的设计初衷是让乘客在旅途中欣赏沿途风景,以打发时间、舒缓情绪。但当大幅特色装饰占据车窗,广告、宣传画等非自然“风景”强行进入乘客视野,随之而来的便是乘客的不满。
特色装饰不应仅以广告宣传为目的,还可以展现当地人文风情。例如,山东青岛的一辆307路公交车变身“移动美术馆”,车窗展示的不是生硬的广告,而是当地幼儿园师生创作的童真画作。这些画作所占空间不大,既保留了车窗上方的观景视野,又将城市文化自然融入日常生活。当公共服务为文化留白、为视线松绑,车厢就不再是商业与观景的博弈场,而成为流动的文化展厅。
要解决公共交通工具上“装饰与功能”的冲突,可从空间规划入手。一方面,可压缩宣传空间,将宣传贴纸贴在座椅背板、扶手等非观景区域;另一方面,车窗可采用渐变贴膜技术,上半部分保持透明,下半部分展示当地特色文化,这样既能保障乘客视野,又能达到宣传效果。
看得见风景的窗口,是公共服务最温暖的底色。未来,公共交通工具应回归“服务本位”,无论是高铁车窗上的贴纸,还是地铁车厢内的装饰,都应学会为风景“让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