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中国汽车市场风光无限的三菱汽车,如今正式画上了句号。7月22日,三菱汽车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关系,这标志着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的汽车相关生产业务。这家曾占据国产车型三成发动机份额的日系车企,为何会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
上世纪80年代,三菱汽车凭借发动机技术优势成功叩开中国市场大门。1997年成立的沈阳航天三菱与东安三菱两大合资企业,让三菱发动机成为众多自主品牌的首选。数据显示,在最辉煌时期,三菱发动机在国内车型上的搭载率高达30%,长城、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都曾是它的客户。
三菱汽车在中国整车市场也曾有过高光时刻。2006年与广汽集团合作后,欧蓝德、劲炫等车型的国产让三菱在SUV市场占据一席之地。2018年,广汽三菱销量达到14万辆的巅峰,主力车型欧蓝德年销量首次突破10万辆大关。当时的广汽三菱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受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内耗影响,广汽三菱发展受阻。2022年,其工厂产能利用率暴跌至3.33%,销量大幅下滑。2023年,三菱宣布退出中国整车市场,长沙工厂由广汽埃安以1元象征价接手。仅仅一年后,最后的发动机合资业务也宣告终止。
三菱退出中国市场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在燃油车领域,三菱技术更新迟缓,产品周期过长。面对中国品牌的发动机自主化浪潮,三菱的技术优势逐渐丧失。更关键的是,在中国汽车电动化转型的大潮中,三菱显得过于保守和迟缓。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58.2万辆,同比增长39.7%,首次超过传统燃油车销量。这场轰轰烈烈的产业变革中,三菱却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方向。正如三菱汽车在声明中所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电动化转型促使公司重新评估战略,最终作出退出决定。
三菱汽车的离去,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与变革。从发动机国产化到自主品牌崛起,从燃油车时代到电动化转型,三菱在中国市场的兴衰历程正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面镜子。这一案例也警示跨国车企: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