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这次的处理态度,说实话,我个人是认可的。厂方没躲没闪,也没动用法务压人,反而选择了退车解决,挺罕见的套路。说实话,现在车圈里,碰到问题然后厂里真退车的,能说出名字的没几个。你说是不是?我跟销售那边聊过,他们都觉得这事儿处理得干脆利落。销售说:要是都像长安这样,消费者心里才踏实嘛。
话又说回来,长安还是得继续提升品控。毕竟退车的事儿,出厂前本来就不该发生。你想想,一辆车的成本跑到差不多10万块,如果质量不过关,厂商不主动处理,就得等着消费者走法律程序,赔三赔五。厂里肯定不愿意,咱们也别天天拿网上几个热搜案例吓唬消费者。我开了十几万公里的长安油车,不得不说,性能是真的稳,开起来很踏实。只要合理操作,按时保养,车子活得住。
有人可能会问了,你天天说国产车质量咋咋咋,那你咋还没换车?嗯,实话说,国产车的问题点不少,但和进口豪车那种高大上的标签相比,不是大差距,而是看你怎么用。比方说,我一个朋友买了辆奥迪Q5,说是开着挺舒服,实际上一年不见得骑多少地方路,遇到问题也不少,修理厂里有数据。咱别说BBA了,哪家车没点事儿呢?这年头不出点毛病的车,真没几个。四个圈也好,三叉星也罢,顶级品牌的光环很多时候只是心理安慰罢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年底那个供应链波动,造成了不少车企零部件交付延迟。你看这事,我觉得长安那边还是算挺有诚意的。哪怕有品质问题,也不赖供应商推脱。其实车辆研发和供应链配合,就像做一道复杂的菜,一个料没到,味道就差点意思。研究开发那块,技术人员经常得一边调整设计,一边还得把供应链的交期考虑进去,不是单单一两个人能决定的事。大家别总以为汽车是流水线一扣螺丝那么简单。
记得有一次跟维修工闲聊,问他对国产车的看法。他说:国产车虽然有时候‘大路货’感觉,但现在质保服务挺实在。油耗、保养这些都不算坑。这话很接地气,我觉得挺靠谱。毕竟修理工天天见车,吐槽最多的反而是那些进口车配件贵、不好买这类的。你看,同价位国产和进口车,实际使用成本区别蛮大。大概估算一下,国产车一年油耗加保养,能省个15%-20%。这不是小数字。
说回那个退车事件,长安处理态度是没错,但我心里还是有点小疑惑,为什么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的如今,质量瓶颈还存在?特别是车载电子那块,国产车很强,但也不免感到有点半成品的影子。是不是研发压力太大,或者供应链成本压缩过紧?没细想过,但感觉这背后可能有更复杂的利益链条。毕竟车企是个多环节协作的庞然大物,任何一环断了,车就出毛病。做研发就像盖楼,地基不稳,楼顶再漂亮也是白搭。
聊聊我自己的小情绪好了。我挺嫌麻烦的,不喜欢复杂操作的辅助系统。朋友跟我打趣:你这就像买了iPhone12,还只用电话和短信。我买车主要看稳定和耐用,什么自动泊车、车道保持,全都可有可无,别给我添堵就行。其实这就是用户心理,有的人买车是享受高科技,有人是拿来开,跟打卡似的。长安把握住了这样的需求,也算是做对了。
顺便跑题一下,前几天我听邻居说,他试驾了长安的某款新能源SUV,感受还行,续航号称超过500公里,实际不到400。但是你说这个价格在20万左右,拉拉皮跟同级别纯电相比,性价比还是挺高的。不过新能源车的充电网络,这个短板还得补。你觉得呢?充电设施咋才能普及得更快?(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一下,如果换成合资同级别SUV,售价30万左右,充电桩和品质都还不错,但性价比差得多。长安这类厂商,正好用高性价比抢占市场,抢消费者的钱包。每次看年报,长安的销量涨幅确实让人眼红。销量数据估算,国内SUV细分市场,长安占有率大概5%-7%,虽然不算头部,但增长势头猛。
为什么很多人对长安踩不动?我猜是品牌形象差距吧。你看那些长时间压根不买国产车的消费者,估计连门店都懒得去。顺嘴一问,你们身边有几个家庭敢把买车预算放国产品牌第一选择?我这个圈子,亲戚朋友里也就小部分这样。是不是因为大家对国产车的接受度还没到那个高度?
车企的品控,消费者的心理,供应链的协同,这三者紧密交织。长安这次不逃避责任,这点能给满分。但车子质量搞好了,才能真正赢得口碑。就像朋友说的:车是用来开,有问题能解决,才算靠谱。说完这个,我就想问了,你们再遇上类似事件,会不会更关注厂家退车的态度,还是车子本身的可靠性?这个选择,很微妙,也很现实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