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杀手在身边:叉车(场内机动车)十大典型安全隐患

叉车,作为工厂、仓库、码头最常见的场内专用机动车辆,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得力助手。然而,它也是工业事故中最常见的“隐形杀手”之一。其事故往往后果严重,轻则货物损毁,重则车毁人亡。

绝大多数叉车事故并非偶然,而是由重复发生、屡见不鲜的典型隐患所导致。本文将系统梳理这些隐患,助您识别风险,杜绝事故。

一、叉车本身的“带病作业”隐患

安全装置失效

喇叭、倒车蜂鸣器、警示灯不工作:叉车成了“哑巴车”,无法有效预警周围人员,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中。

刹车制动失灵:包括手刹和脚刹,是导致碰撞和溜车事故的直接原因。

灯光系统损坏:夜间或光线不足区域作业时,照明灯、转向灯失效极大增加风险。

关键部件损坏

门架变形、开裂:超载或碰撞导致,可能造成门架起升时突然断裂或货物滑落。

轮胎磨损严重或破损:尤其是充气轮胎,爆胎风险高。实心轮胎过度磨损会影响稳定性和制动效果。

货叉磨损、变形或裂纹:货叉尖部磨损超过10%,或叉臂弯曲变形,必须立即更换,否则极易造成货物脱落。

二、操作人员的“危险行为”隐患

这是导致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占比极高。

无证驾驶这是绝对的红线! 操作人员必须持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叉车项目)》,严禁无证操作。

超载:每辆叉车都有明确的额定起重量铭牌。超载会导致后轮翘起、车身前翻、门架结构损坏。

不安全的载货方式

超高、超宽装载,影响前方视线和车辆稳定性。

货物遮挡视线时,倒行行驶是基本准则,但很多操作员图省事冒险前行。

运载不稳固、未捆扎的货物,如松散摆放的纸箱、圆筒状物料,易在行驶中滑落。

违规载人

严禁使用货叉提升人员进行高空作业!除非使用经过安全认证的专用工作平台(如笼架),并且有严格的安全措施。

严禁任何人站在叉车上或货叉下

车速过快:特别是在转弯、十字路口、湿滑路面、人员密集区域,高速行驶是碰撞和侧翻的首要元凶。

不当的起步与停车

起步前未观察周围情况,未鸣笛示警。

停车后未拉紧手刹,货叉未降至地面,特别是在坡道上。

三、作业环境的“管理缺失”隐患

人车混流,路线不清

厂区内未实现人车分流,缺乏清晰的交通标识、划线、减速带和十字路口凸面镜。

作业区域混乱,通道被杂物、临时货物堵塞。

盲区风险

在货架区、门口、拐角等视觉盲区,未设置警示牌或减速提醒,人员与叉车都未提前预警。

不良的作业条件

在凹凸不平、湿滑、松软的地面上行驶,极易导致车辆失控侧翻。

灯光照明不足,影响驾驶员视线。

四、管理制度的“形同虚设”隐患

无日常检查制度:操作员班前不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如刹车、灯光、喇叭、液压系统)。

无维护保养计划:车辆带病运行,未能定期由专业人员进行全面保养和检修。

无安全培训与监督:未对操作员进行持续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现场缺乏安全监督员纠正违章行为。

五、总结与安全提示

预防叉车事故,必须多管齐下:

对管理者而言

确保人持证、车注册:严格证件管理,叉车需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

建立并执行制度:包括日常点检、定期维保、安全培训、现场监督制度。

改善作业环境:规划人车分流路线,设置清晰标识,保持通道畅通、地面平整。

对操作者而言

持证上岗,规范操作:绝不无证驾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警惕,在盲区、路口减速鸣笛。

拒绝违章:不超载、不载人、不超速,货物不挡视线时倒车行驶。

每日检查:开车前绕车一周,进行简单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上报。

对现场人员而言

保持警觉:时刻注意周围是否有叉车作业,不与叉车抢道

保持视觉接触:确认叉车司机看到你之后再进行移动。

遵守区域规定:在指定的人行通道上行走。

安全并非口号,而是每一个细节的执行。识别并消除这些典型隐患,才能让叉车真正成为高效而安全的工具,而非致命的威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