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终于掀桌子了:别了,“PPT造车”与“伪混动”

不装了,摊牌了。

最近三部门联合发了个公告,看似平平无奇,讲的是2026年起新能源车想免税得按新规矩来。但这哪是公告,这分明就是一张掀桌子的檄文,是国家队亲自下场,对着一帮还在搞“PPT修仙”的车企说:你们的表演结束了。

这事儿的核心就一句话:之前是开卷考试,你抄我我抄你,大家糊弄一下,老师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现在突然改成闭卷,不仅题目变难,监考老师还换成了三个“雷电法王”,手里拿着量天尺,谁不合格直接就地飞升,物理意义上的那种。

你看纯电动车那条,对电耗的要求直接拉满。什么叫电耗?讲人话就是,你这车每跑一百公里,要从电池里嘬多少电。以前大家是怎么玩的?大力出奇迹。续航不够?加大电池。加速不猛?加大电机。车身太重?不好意思,那是“用料扎实”。整个行业弥漫着一种压缩毛巾式的造车哲学,水一泼,看着挺大,一捏全是沫。现在规矩改了,你再堆料试试?电池能量密度、散热系统,这些以前藏在参数表角落里的“内功心法”,现在成了你的“本命法宝”。你的金丹要是虚的,对不起,直接修为尽废,打回凡人。

国家队终于掀桌子了:别了,“PPT造车”与“伪混动”-有驾

这就特别荒诞。过去几年,一堆新势力发布会,主题都是“我家冰箱彩电大沙发”,或者“我家自动驾驶能让你在五环上睡着了被后面的车按喇叭吵醒”。很少有人去卷那个最基础的——三电系统效率。现在好了,国家直接把考卷翻到了最后一题,问的是:你作为一辆电动车,省电这个基本功,到底练得怎么样?

一帮天天练“御剑飞行”的,突然被要求扎马步,心态能不崩吗?

然后是插混车,这条更狠,简直是精准点杀。纯电续航必须超过一百公里,比之前多了三十公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些只装个小电池、本质上就是个带绿色牌照的油车,想靠政策混日子的“伪君子”们,遮羞布被当场扯下来了。他们的存在就像某些公司里的老油条,活干得不多,但特别会写周报。现在老板说了,下周开始KPI考核只看项目交付,写PPT的不算。你看他们慌不慌?

我作为一个开过好几年混动车的中年人,对此简直想放鞭炮庆祝。你知道最痛苦的是什么吗?就是你以为你买了个省油神器,结果天天背着几百斤的电池烧油,油耗比同级别的油车还高。这叫什么?这叫花了两份钱,挨了两顿打。现在这个规矩一出,那些靠着一个50公里续航就敢自称“可油可电新物种”的厂家,可以直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这才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把那些滥竽充数的直接踢出去,剩下的才是真正在做事的人。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没有中间选项。

最骚的操作,是那个关于车重的规定。超过两吨半的车,电耗和油耗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你看,这话术就很有灵性。它不是在鼓励你造大车,它是在讽刺。它的潜台词是:“我知道你们这些造豪华车的就喜欢堆料,堆得跟个移动堡垒似的,行,我给你留点面子。但你也别太过分,效率太差一样滚蛋。”

国家队终于掀桌子了:别了,“PPT造车”与“伪混动”-有驾

这就像健身房里,教练对一个两百斤的胖子说,你的跑步及格线可以比别人低一点,但你总不能跑得比乌龟还慢吧?这本质上是一种“羞辱式”激励。它在逼着所有车企去思考一个终极问题:造车的本质,到底是往车里塞满一堆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东西,还是在有限的资源里,把运行效率做到极致?这简直就是一次汽车行业的文艺复兴,把大家从“巴洛克式”的堆砌美学,拉回到了“包豪斯式”的功能主义。

当然,政策里永远有留白,有玄机。公告里说,用非汽油柴油的插混车,油耗不考核。诶,这就好玩了。氢燃料、甲醇燃料,这些以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和实验室里的“未来能源”,突然就有了“任意门”。这就像修仙小说里,大家都在卷“练气-筑基-金丹”这条主线,突然有人发现一本秘籍,说可以“神魂出窍,夺舍重生”。

接下来三年,我敢打赌,一定会有头铁的车企去走这条路。他们会搞出一个烧着甲醇或者背着氢气罐的增程车,然后告诉你,这是通往未来的“道诡异仙”。这扇门背后是坦途还是悬崖?没人知道。但你得佩服这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或者说第一个去趟雷的勇气。毕竟,在掀桌子式的竞争里,常规打法已经没用了,最好的防守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颠了,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

市场上的反应已经开始了。小品牌现在估计哭晕在厕所,他们的技术储备就像大学生的钱包,看起来鼓鼓囊囊,打开一看全是各种会员卡和优惠券,真金白银没多少。改技术、换平台,那都是要烧钱的,而且是海量的钱。热泵空调、800V平台、高效增程器,这些以前还能作为选配的“屠龙技”,现在直接成了“准生证”。没有,你连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有。这简直就是要了亲命了!

而大厂呢?他们表面上云淡风轻,内心估计已经开起了香槟。这场变革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场期待已久的“出清”。他们早就完成了技术积累,就等着一个机会,把那些靠模仿和投机取巧的“草台班子”一波带走。所以你看,这个政策表面上是在倒逼技术进步,实际上是在加速行业洗牌,让资源和市场向头部集中。

有人说这是好事,淘汰落后产能,让消费者用上更好的车。是是是,这话没错,站在上帝视角,这当然是“历史的必然进程”。但你如果就是那个被淘汰的小厂员工呢?这就是飞来横祸。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宏大叙事里的每一笔,落在具体的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你以为是在讨论汽车工业,其实是在讨论命运。

所以,2026年以后,买新能源车会变成一件很有趣的事。免税资格不再是普惠的阳光,而是一张需要考试才能拿到的“三好学生”奖状。还在闷头堆冰箱彩电的人,和已经开始把每一度电的成本都算到小数点后三位的人,很快就会分出高下。

但真正的终局,可能比这更荒诞。当所有活下来的车企,技术和能效都趋于同质化的时候,决胜的关键又会回到那个最不讲理的东西——品牌玄学。就像奔驰,它最值钱的永远是那个三叉星徽。就像特斯拉,会买它的人根本不在乎什么单踏板模式,他们爱的是那种“硅谷极客”的信仰。

最终,技术上的胜利者,未必是市场上的胜利者。真正的赢家,不是那个能把电耗做到最低的人,而是那个能让你相信,他的车就算电耗高一点,也依然是“天选之子”的人。因为免税政策是暂时的,但信仰,是永恒的。就问你怕不怕?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