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再生意外,只有众望所归!7月29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继中国一汽和东风汽车之后的第三家汽车央企。
此次组建纳入了重庆长安相关整车业务与辰致系零部件业务资源,形成“整车研发制造+核心零部件供给”的全链条产业布局。至此,重庆长安成为长安163年发展史的一部分,而新长安则以更协同完善的产业生态开启新篇。
朱华荣,这位熟悉长安整车业务的资深管理者,将担任新长安的第一任掌门人。这种安排的优势在于连续性:他既深度参与了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的转型历程,又能精准把握资源整合的逻辑——由他推动相关业务融合,可最大程度保障“第三次创新创业计划”在战略方向上的延续性,避免转型出现摇摆。
01朱华荣掌舵,实至名归
朱华荣与长安的缘分,早已刻进企业发展的年轮里。1986年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他便进入长安体系,从车间技术员起步,在发动机研发、整车制造等一线岗位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功底。39年职业生涯中,他主导了多个关键突破:推动乘用车从微车向主流市场转型,打造出逸动、CS系列等爆款车型,让自主品牌在燃油车时代站稳脚跟;2010年后敏锐布局新能源,牵头组建研发团队,为后续转型埋下伏笔。
2018年,朱华荣主导提出“第三次创新创业计划”,为长安定下“从传统车企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的主线。这一战略推动核心技术持续突破:新能源方面积累了蓝鲸iDD混动系统、纯电平台等成果,智能化领域落地L2+级智能辅助驾驶。计划推进7年以来,长安可以说已经初步完成了转型升级。
此次将整车业务与零部件业务纳入同一体系,组建独立的新央企,正是对这一战略的深化,而朱华荣的优势在于两点。一点是善于做顶层设计和前瞻性布局,拥有优秀企业家所具备的全球视野——新能源“香格里拉”、智能化“北斗天枢”、全球化“海纳百川”三大计划打开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推动中国的长安加速成为世界的长安;另外一点是对新型整零关系有着清晰而正确的认知——“汽车产业正加快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平台’产业转型,加速与能源、交通、通信、科技等跨界融合。供应链生态由链式关系向网状生态转变。”
02新长安组建,恰逢其时
新长安的组建,本质上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为“第三次创新创业计划”的深化注入动能。当前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提速:一方面,新能源市场竞争进入“精细化比拼”,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44%,企业需在“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间找到平衡;另一方面,智能化竞争进入深水区,智能驾驶等技术的落地,更依赖“整车控制与零部件响应”的深度协同。
此前长安在“第三次创新创业计划”中明确提出“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品牌”的目标。2025年上半年,长安相关整车业务累计销量135.53万辆,同比增长1.59%,创近八年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45.17万辆,同比增长49.05%,成为核心增量。
不过,面临的发展形势并不能让长安人盲目乐观:整体销量增速较此前放缓,反映出市场竞争空前激烈;2025年第一季度(整合前)相关整车业务营业总收入341.61亿元,同比下降7.73%,虽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81%,但营收与利润的增速差,凸显“通过资源融合提升盈利效率”的紧迫性。
显然,新长安组建之后的一大任务是实现“销量继续高速增长与利润明显提升”的双向正循环。
03深水区转型,争分夺秒
新长安组建之后,长安人身上的担子不会更轻松,只会更重。从内部看,长安旗下的几大品牌,尤其是深蓝汽车和阿维塔科技,还没有彻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单拎出来还不足以和造车新势力一较高下。
从外部看,市场竞争不等人:头部新能源企业已形成规模效应,外资品牌加速导入先进技术。新长安需在“第三次创新创业计划”框架下,尽快将整合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力——例如依托协同后的技术能力,推动数智新汽车在电动化性能和智能化功能上,实现新的突破,在存量市场中抢占更多的份额。
显然,新长安还需要在深水区争分夺秒进行转型升级。不过,话说回来,任何时候机遇和挑战都是并存的,市场也对所有竞争者是公平的。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新长安的组建一定是100%正确的抉择。它探索了“战略延续+资源互补”的转型路径:既通过稳定的管理团队保障“第三次创新创业计划”不偏移,又借助“整车-零部件”协同解决转型中的效率问题。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这种以战略为导向的资源整合,比单纯追求规模更具参考价值。
还是要恭喜新长安!它承载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转型愿景,更是中国汽车品牌通过资源整合在全球竞争中争取话语权的生动实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