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小米汽车在山东威海自己开走客服回应引争议

2025年9月30日,山东威海的一段监控视频让无数车主脊背发凉:一辆停在家门口缓坡上的小米SU7,在无人靠近、手机未操作的情况下,突然启动、解除手刹,缓缓向前滑行。车主光脚追出,才在撞上邻居电动车前拦住车辆。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真实发生的“幽灵事件”。更令人不安的是,客服最初的回应竟是“可能误触了手机App”。可监控清楚显示,手机静置未动,且远程启动需解锁、打开App、指纹验证三重操作——三步连贯动作,如何“误触”?

这起事件暴露的,远不止一辆车的故障,而是智能汽车在安全设计、数据透明与厂商责任上的系统性漏洞。

小米SU7的无感钥匙与远程启动系统,技术上符合行业主流标准:蓝牙+UWB精准定位、多重验证、硬件加密、离车自动断电。理论上,钥匙远离2.5米,车辆应断电闭锁。可现实是,系统在钥匙超距、P挡拉刹状态下仍能启动,说明其安全逻辑在特定条件下失效。可能原因有二:一是无线电波干扰导致系统误判钥匙位置;二是电子控制单元存在逻辑漏洞,安全限制被异常绕过。

技术缺陷尚可修补,但厂商的沉默更令人担忧。面对车主索要行车日志和后台数据的合理请求,客服回应“不清楚”,官方至今未公开说明。相比之下,特斯拉、蔚来在类似事件中通常迅速调取数据、发布技术报告。小米的迟缓,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信任问题——当车辆成为“黑箱”,消费者如何相信自己的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并非孤例。社交平台上,已有车主反映小米汽车出现“自动亮灯”“幽灵刹车”等异常。智能汽车的“聪明”,正逐渐演变为“不可控”。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成为主流,系统复杂度指数级上升,单一传感器误判、代码逻辑冲突、信号干扰都可能触发连锁反应。若缺乏多重冗余机制与实时自检能力,再先进的智能系统也可能沦为安全隐患。

解决之道,不在回避,而在直面。首先,车企必须建立强制性数据公开机制。根据《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消费者有权查询、复制其个人信息。事故关键数据,应依法提供,而非以“商业机密”为由推诿。其次,监管需加码,推动智能汽车事故调查标准化,明确车企在非预期加速、自动启动等事件中的举证责任。最后,行业应构建透明沟通机制,设立独立技术响应团队,第一时间介入用户投诉,而非由客服机械回应“可能是误操作”。

智能汽车的未来,不应建立在用户的恐惧之上。技术可以试错,但安全不能妥协。当一辆车能在无人状态下自行启动,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误触”,而是一份经得起 scrutiny 的系统安全承诺。

车轮上的智能时代,不能变成信任的悬崖。安全,永远不该是算法里的一个变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