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榜“毒酒”:车企被逼至何种地步?揭秘背后规模与生存

销量榜单上的“数字游戏”,究竟把车企逼到了何种境地?

2025年3月,汽车工业协会的一纸倡议,本意是希望国内车企能从“销量周榜”这场无休止的追逐战中抽身,回归理性。

然而,时隔半年,这榜单依然是车企们眼中的“香饽饽”,甚至为了那点排名,数据真假、名次博弈,闹得沸沸扬扬。

这不禁让人扼腕:难道除了娱乐圈,就没有哪个行业如此痴迷于“销量”这杯毒酒了吗?

有人或许会问,车企们就不能像个隐士一样,安然自若地造车吗?

答案是,并非他们不愿淡定,而是现实不允许啊!

这背后,是一系列严峻的生存法则在驱动。

销量榜“毒酒”:车企被逼至何种地步?揭秘背后规模与生存-有驾

“规模效应”的古老魔咒:福特T型车的幽灵在现代车企中回响

要探究车企对销量的狂热,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一个多世纪前,看看亨利·福特是如何开启这场“规模化”浪潮的。

1914年,福特推出的T型车,凭借革命性的流水线生产,将生产时间和成本硬生生压低。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将汽车从少数人的奢侈品,一夜之间变成了大众都能拥有的交通工具。

销量,就此爆发!

福特先生当年可是出了名的“偏执”,多年间只专注于T型车,车型颜色也仅限于黑色。

这可不是任性,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压缩零部件种类和制造成本,为持续降价促销铺平道路。

从1909年到1927年停产,T型车累计售出1500万辆,价格从825美元一路下滑至360美元,最低时甚至只需260美元。

更令人称道的是,在价格一路走低的同时,福特依然能保证丰厚的利润。

这,才是真正的“规模效应”——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

销量榜“毒酒”:车企被逼至何种地步?揭秘背后规模与生存-有驾

后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1959年,有学者指出,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汽车行业,年产量从1000辆跃升至5万辆,单车成本显著下降。

更进一步的结论是,单一车型年销量达到20万至30万辆,才能真正实现最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二战后,丰田汽车便奉行此道。

他们致力于将每个汽车平台的销量稳定在这一区间,一旦达标,便不再盲目扩张产能,而是将资源转向开发新平台,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丰田的策略,可谓是“少即是多”的精髓,不求大而全,反而能在成本控制上保持领先。

时至今日,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们也面临着同样的“规模魔咒”。

有媒体在2023年提出,年销量达到36万辆,才算是一个新能源车企迈入规模效应的门槛。

然而,放眼当下,能稳定跨过这条线的新势力屈指可数。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它们一边疯狂融资,一边不惜亏本也要冲量。

毕竟,汽车制造前期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来建设生产线,首批车辆交付前的每一分钱都是纯粹的支出。

如果销量上不去,成本无法摊薄,资金链断裂,那结局不言而喻。

销量榜“毒酒”:车企被逼至何种地步?揭秘背后规模与生存-有驾

笔者深知,我们做自媒体,可以通过轻资产、小体量的方式运营。

但在汽车这个重资产行业,“小而美”往往只是个美丽的传说,要么做大,要么就只能黯然离场。

库存的“黑洞”:合资品牌腹背受敌的困境

新势力在销量上“内卷”,合资品牌同样面临着“腹背受敌”的窘境。

回顾2015年至2024这十年,国产乘用车市场份额突飞猛进,而合资品牌,尤其是在2017、2018年达到顶峰后,便开始显露颓势。

法系车几近销声匿迹,韩系、美系车也步履维艰。

即使是曾经的“宠儿”日系和德系,其在华销量占比也逐年下滑。

销量榜“毒酒”:车企被逼至何种地步?揭秘背后规模与生存-有驾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全球巨头,中国市场不行了,还有其他战场。

但您可知,中国市场对于BBA(奔驰、宝马、奥迪)等品牌而言,是其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它们在华销量占比常年维持在三到四成,大众约三分之一,丰田亦是如此。

因此,中国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对它们的全球战略产生颠覆性影响。

更棘手的是,合资品牌普遍面临着高库存的“甜蜜负担”。

积压的整车和零部件不仅大量占用资金,还导致生产线闲置,仓储成本居高不下。

在这个汽车更新迭代速度堪比手机的时代,旧款车型库存未清,新款车型便已上市,这无疑让库存的消化变得更加艰难。

以大众为例,自2021年以来,其在华销量和营收持续下滑,2024年第二季度甚至出现了季度亏损。

欧洲市场的低迷,更是加剧了其现金流的压力,裁员成为了不得不采取的手段。

大众CEO坦言,企业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销量榜“毒酒”:车企被逼至何种地步?揭秘背后规模与生存-有驾

所以,您就能理解为何合资品牌有时宁愿“赔本赚吆喝”,也要拼命甩卖库存。

因为一旦销量断崖式下跌,企业生存将岌岌可危。

过往的案例不胜枚举:三菱、铃木、讴歌等品牌,因销量不济,已悄然退出中国乘用车市场。

广汽菲克,这个2010年成立的合资公司,在2017年销量达到22万辆的巅峰后,2021年骤降至2万辆,2022年上半年更是仅售出1861辆,随即走向破产清算。

这警示我们,“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在汽车行业并非定律,若不能及时调整,即使是巨头也可能逐年衰落。

销量榜“毒酒”:车企被逼至何种地步?揭秘背后规模与生存-有驾

“死亡螺旋”的警示:销量下滑背后的生存危机

造车,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无数辛酸的血泪史。

传统车企的利润率长期徘徊不前,与消费品、科技巨头相比,差距悬殊。

股神巴菲特为何从不投资汽车公司?

他的理由是,美国历史上曾涌现超过2000家汽车企业,如今仅剩寥寥数家。

无论一个品牌当下多么风光,销量的骤降,都可能成为其走向终结的预兆。

一旦销量数据不佳,消费者的观望情绪便会加剧,进而导致销量进一步下滑,形成一个可怕的“死亡螺旋”。

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每个车企的头顶。

所以,您说,车企能坐得住吗?

一旦“淡定”过度,很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市场正迈入白热化的存量竞争阶段,销量之争只会愈演愈烈。

然而,单纯依靠降价促销并非长久之计。

车企需要在稳固销量的同时,精细化成本管理,更要持续驱动产品创新。

唯有如此,才能穿越行业周期的迷雾,避免重蹈广汽菲克、铃木等品牌的覆辙,最终被市场淘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