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找到了!

首先得搞懂一个词,「电池热失控」

可能有人听着觉得专业,说白了,就是电池里的那些小格子电芯出了乱子

比如开车时不小心撞了、压到尖锐的东西,电芯被戳破;

或者充电时没注意,电池内部短路了。

里面的化学物质一 “炸毛”,温度就跟坐火箭似的往上窜,最后要么冒烟,要么起火,严重的还会爆炸。

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找到了!-有驾

有专家统计过,新能源车起火,差不多 90% 都跟电池有关。

这个数刚听的时候确实吓人,但绵得说清楚,不是说电池这东西天生不靠谱,而是我们得掰扯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

不能一看到 “起火” 就喊 “新能源车不能买”样太片面了。

先说说现在新能源车常用的两种电池: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

这俩就像俩性格不同的人,各有各的优缺点,也决定了车子的安全和续航怎么平衡。

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找到了!-有驾

三元锂电池里掺了镍、钴、锰这些材料,最大的优点是 “能跑”: 能量密度高,同样大小的电池包,装三元锂的车能多跑几十甚至上百公里。

但缺点也明显,就是 “脾气爆”。

一旦出问题,起火速度特别快,火焰还猛,温度能飙到 1100 度以上,而且是从电池内部往外烧,等你发现冒烟,可能连逃生的时间都没多少。

之前看新闻,有辆新能源车停在车库里突然起火,消防员到了都难扑灭,就是因为用的三元锂,火是从里往外烧的,水根本泼不到核心。

磷酸铁锂电池就稳妥多了,耐高温,就算电芯出点小问题,反应也没那么剧烈,不容易一下子烧起来。

但它也有短板 :“腿短”,能量密度低,同样的电池包,续航比三元锂的车少一截。

比如同一款车,选三元锂版本能跑 500 公里,选磷酸铁锂可能就只能跑 450 公里。

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找到了!-有驾

那为啥还有这么多车企愿意用三元锂电池呢?

说白了,还是市场需求逼的。

你去 4S 店看车,销售最先跟你说的肯定是 “这款车续航能到 600 公里”“充一次电够你跑半个月”,很少有先开口说 “我们电池特别安全” 的。

大多数人买新能源车,第一需求就是 “别老充电”,续航越长越吸引人。

车企要抢客户,就只能优先选能满足续航的三元锂,这是个挺现实的两难 : 一边是用户要的 “跑得远”,一边是潜在的 “安全风险”,不少车企就先把续航放在了前面。

但这里面藏着两个隐患。

第一个是小电池厂的问题。

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火,不少小厂也想分杯羹,但技术跟不上,生产的电芯质量不稳定。

比如有些电芯的电极没做好,用久了或者车子开起来震动多了,就容易短路。

绵听行业里的人说过,有些小厂为了压成本,连最基本的质量检测都省了,电芯装上车,就跟 “定时炸弹” 没区别。

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找到了!-有驾

第二个是车企的 “成本控制”。

有些车企为了多赚点钱,电池包的防护材料用得特别薄,刚够过国家标准就完事了。

比如电池包下面的防护板,本该用厚点的高强度钢,结果换成了薄铁皮;

电池之间的隔热层,本该用防火材料,结果用了普通泡沫。

你想,要是开车时压到块带尖角的石头,或者被别的车轻微追尾,防护板一破,电池不就直接暴露了?

之前有辆深蓝 SL03 起火,查出来就是轮胎压到了一块破石砖,石砖的尖角直接把电池底板撕裂,还刺穿了两颗电芯 : 要是底板能厚一点,或者加个防撞的缓冲层,这事可能就不会发生。

还有极氪 009 的案例,在高速上撞到了前方货车掉的传动轴,电池被严重撞击后,电芯变形挤压,当场就起火了。

高速上的意外确实难防,但电池包的抗撞性是不是能再提提?

比如在电池包周围加一圈防撞梁,或者用更耐撞的复合材料,别只盯着 “刚好达标”,多做一点防护,就能少一点风险。

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找到了!-有驾

除了电池本身和车企的问题,我们用户自己的使用习惯,其实也藏着不少 “安全盲区”。

很多人觉得 “充电充到 100% 才划算”,甚至充满了还不拔枪,一直插着。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 : 电池充满后,内部的化学活性会变得特别高,就像人吃撑了不消化,容易 “闹脾气”。

长期满电存放,不仅会加速电池老化,还会增加过充风险,说不定哪天就 “憋不住” 起火了。

还有夏天的问题,不少人把车停在太阳底下暴晒,下午下班回来,一拉车门就一股热浪,这时候直接插电充电 :

你想,电池温度已经快 40 度了,再充电相当于 “火上浇油”,热失控的风险一下子就上去了。

绵建议,夏天晒过的车,先开空调降温,等车内温度降下来,电池也凉透了,再充电,不差那十几分钟。

冬天也有误区。

冬天冷,电池 “不爱干活”,续航会缩水,有人着急出门,就用快充猛充。

其实这样电池受不了,就像人冷的时候突然喝滚烫的水,容易刺激到。

正确的做法是先用车上的预热功能,让电池温度升上来,再慢慢充,既保护电池,也能避免安全隐患。

可能有人会说车企就没责任吗?

当然有。

2024 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全年召回的新能源车有 38.07 万辆,其中 28.3 万辆都是因为电池问题。

这个数看着多,但绵觉得不一定是坏事 : 说明监管在发力,能查出问题了,也逼着车企重视安全。

要是有问题藏着掖着才真的可怕。

而且现在监管越来越严了。

去年工信部出了个《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的征求意见稿,里面明确说要把电池热扩散的要求提高到 “不起火、不爆炸”,不是之前的 “延缓热扩散” 了。

还有个更实在的,从 2025 年 3 月 1 日开始,电池安全检测要纳入新能源车的年检 : 就像给电池做 “定期体检”,有没有老化、有没有安全隐患,一查就知道,早发现早处理,比等出事了再补救强太多。

说到解决办法,大家最期待的肯定是「固态电池」。

这东西可不是噱头,是真能解决现在的安全痛点。

它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了原来的液态电解液,不会有漏液、短路的问题,就算电芯被撞了,也不容易触发热失控。

而且能量密度还能再提升,以后装固态电池的车,既能跑 600 公里以上,又不用担心安全,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 “鱼和熊掌兼得” 吗?

现在不少车企和电池厂都在攻关这个技术,业内估计 2026 到 2028 年,国产新能源车就能集中搭载全固态电池了。

绵琢磨着,到那时候,大家买新能源车就不用再纠结 “续航还是安全” 了,这才是真的进步。

不过也不用等那么久,现在很多车企已经在改进了 : 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就是把电芯做成 “刀片” 形状,既能提高防护性,又能增加能量密度;

宁德时代也出了 “麒麟电池”,在隔热、抗撞方面都做了升级,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但绵想说,解决电池安全问题,不是某一方的事,得车企、电池厂、用户、监管部门一起发力,才能把 “安全网” 织密。

车企得把 “安全” 放在第一位,别再为了抢续航、压成本,在电池防护上 “偷工减料”。

比如电池包的防护板用厚点的高强度材料,车身设计时多加点防撞结构,这些看似增加了成本,但换回来的是用户的信任,长远看更划算。

电池厂得把好质量关,尤其是小厂,别再搞 “粗制滥造”。

电芯的生产、检测,每一步都不能省,毕竟电池是新能源车的 “心脏”,心脏不好,车再好看也没用。

我们国家现在有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龙头企业,也该带动行业把质量标准提上去,别让劣质电芯毁了整个行业的口碑。

我们用户也得学点心,别光想着 “怎么方便怎么来”。

充电别充到 100%,充到 90% 左右就行;

夏天别暴晒后马上充电,冬天别用快充猛充;

平时保养车的时候,也多问问电池的状态,有问题及时处理。

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却是避免安全隐患的关键。

监管部门也得继续加把劲,完善标准,加强抽查。

比如对电池厂的生产过程多监管,对车企的召回情况多跟踪,确保问题真的解决了,而不是 “走过场”。

只有监管到位,才能让整个行业不敢 “糊弄事”。

最后回到开头朋友的问题:现在新能源车还能买吗?

绵觉得能,而且可以放心买。

同济大学有位教授说过,现在新能源车起火概率和燃油车差不多,都低于 0.005%。

为啥大家觉得新能源车起火多?

因为新能源车起火动静大,容易上新闻,而燃油车起火反而没那么受关注,其实两者的风险是可控的。

而且我们国家在电池技术上其实挺厉害的 : 不管是电池研发、生产,还是监管标准,都在往好的方向走。

选车的时候,别只盯着续航和价格,多问问电池类型、防护措施,比如选磷酸铁锂电池的车,或者选有安全专利技术的车型像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蔚来的换电体系,再看看用户口碑,基本就能选到放心的车。

可能有人会说,还是有风险?

但你想,任何交通工具都有风险,燃油车也会漏油起火,关键是看风险能不能控制。

现在新能源车的电池技术在进步,监管在加强,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在变规范,这些都在让风险越来越小。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