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4日,比利时世界客车博览会的展台上,一辆挂着MG标志的纯电动公交车引来欧洲客商围观。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款车的真正制造商是上汽集团旗下的申沃客车一家来自上海莘庄工业区的中国企业。 申沃客车总经理马振刚在发布会现场坦言:“这款车专为欧洲低碳化需求设计,但MG品牌能让我们更快被市场接受。 ”
欧洲人为什么认MG? 百年品牌背书抵过千言万语
MG品牌在欧洲市场拥有百年历史,从跑车到乘用车,欧洲消费者对其认知度远超中国品牌。 上汽国际欧洲公司副总经理何嘉佳指出,MG COMMERCIAL的推出不仅是卖车,更是构建“个人与公共出行无缝衔接的生态”。
这种品牌策略立竿见影:2025年1-4月,上汽在欧洲销量达10万辆,同比增长31.2%,MG在20多个国家跻身销量前十。 在法国,MG仅2024年12月就卖出7692辆车,市场份额占4.2%。
申沃客车的技术底牌:3000台年产能和轻量化黑科技
申沃客车虽在欧洲名不见经传,但实力不容小觑。 这家企业在上海莘庄工业区扎根25年,拥有7米至27米全系列新能源客车产品线,年产能近3000台。
其生产的iEV12公交车采用CTP电池技术,轻量化车身设计使能耗降低15%,数控恒温恒湿喷房保证涂装工艺符合欧洲标准。 比利时展会现场,欧洲客户对车辆的五连杆独立悬架和XDS弯道控制系统表现出浓厚兴趣。
上汽的“换标兵法”:从墨西哥到东南亚的全球套娃术
上汽的换标操作早已轻车熟路。 在墨西哥市场,上汽通用五菱的车型换标雪佛兰销售;在香港,上汽大通Mifa 9电动MPV稳居细分市场销量榜首。
这种策略背后是精准的市场判断:MG品牌在欧洲有根基,雪佛兰在美洲有认知,而申沃这类商用车品牌更适合在幕后提供技术支持。 上汽集团十年投入1500亿研发资金,累计获得2.6万项专利,为换标游戏提供了技术后盾。
欧盟关税战下的逆袭:38.1%关税也挡不住MG4 EV
尽管欧盟对上汽征收38.1%的关税(高于比亚迪和吉利),MG4 EV仍在欧洲被称为“大众杀手”。 一位欧洲媒体人在社交平台评价:“MG4是我今年开过最好的车! ”该视频获得200多万次观看。
上汽的应对策略是双线出击:一方面继续推进固态电池技术(计划2027年落地),另一方面加快本地化生产。 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上汽宣布未来三年推出17款海外车型,覆盖燃油、混动和纯电动力。
中国客车的欧洲变形记:为什么出口版总比国内版漂亮?
申沃为欧洲设计的iEV12公交车采用低地板结构和模块化座椅,涂装搭配欧盟标准的反光标识,与国内公交车的单调配色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差异源于市场定位:欧洲公交系统更注重个性化体验,而国内优先考虑成本控制。 上汽内部人士透露,出口欧洲的车型单是涂装工艺就增加5%成本,但售价可提高20%。
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上汽在香港的8年20万公里质保实验
上汽的出海战略已进入3.0阶段。 在香港市场,上汽大通为Mifa 9提供8年20万公里超长质保,五菱新能源车覆盖出租车、物流车等多元场景。 这种服务模式正被复制到欧洲:MG COMMERCIAL不仅卖车,还提供智能调度系统订阅服务。 2025年,智己品牌将借助MG渠道进入欧洲,实现资源共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