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飞行器起火警示新营销生命不能试错

长春航展那场“小鹏飞行器变火球”的戏码,真是让人一边看着冒烟的机身,一边怀疑人生。

你说这不是科幻片特效,是真实发生在眼皮底下的事故,还能不震惊?

尤其当初宣传得天花乱坠,“五分钟上手”“三小时成高手”,听起来就像买个新手机那么简单,可实际上一碰面就是“烧烤现场”,这落差感谁顶得住。

回想起那个瞬间,不少观众估计还没从吓傻中恢复过来——两架号称智能避障、自动驾驶的小鹏飞行器居然撞了个正着,然后直接开了“空中焰火秀”。

航空局明文规定前后左右20公里必须保持安全距离,还有防撞系统啥的,全都形同虚设。

这个细节让人忍不住翻白眼:到底是哪位大神给这些规矩打了马赛克?

小鹏飞行器起火警示新营销生命不能试错-有驾

而且,小鹏卖弄技术时喊出的“一键起降”、“多维智能避障”究竟是不是噱头?

现在看来,就跟那些口口声声保证“不自燃”的电动车一样,让人心里七上八下。

其实,这种事儿放到新能源汽车圈也不稀奇。

今年3月小米SU7因为NOA辅助驾驶出事故,导致三条鲜活生命消失,那闹剧比长春事件更惨烈。

这家伙倒腾完新闻发布会又开始玩躲猫猫,对车门打不开、自燃等关键问题闭口不谈,好像自己没承诺过什么似的。

网友们炸锅:“广告和现实,一个地球两个世界。”

这种感觉,比被相亲对象套路还扎心。

小鹏飞行器起火警示新营销生命不能试错-有驾

市场热度一股脑扑向流量密码,各路厂商拼命甩数据、晒参数,把消费者当成移动钱包,而忽略了最根本的人身安全保障。

有时候,你看到各种炫酷短视频刷屏,那些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却藏着无数没公布的隐患。

资本市场更是乐此不疲地吹牛皮——年产万台飞行器、销量第一……数字越大越刺激投资者,但普通老百姓呢?

难道我们都是免费的试验田?

不过别急着全怪企业贪婪,也不能只骂监管松懈。

在新兴高科技领域摸索规则,本来就像盲人在走钢丝。

一味冲刺创新速度,往往把风险扔给用户吃亏。

当年蒸汽机车刚出来的时候,有多少次爆炸;飞机发明之初,又有多少血泪史。

这些教训没人愿意重蹈覆辙,可惜不少创业团队爱跳过“磨合期”,直奔终点线去炫耀成绩单,说白了就是拿生命作赌注。

顺带提一句,这波“小鹏翻车”事件跟娱乐圈最近风生水起的新型产品质量危机很有共鸣。

某明星代言的一款智能家居设备,被曝存在重大安全漏洞,引发粉丝吐槽连连。

“明星带货拼命,就是为了帮自家钱包‘升温’,消费者算啥?”

网友调侃背后的真实戳中了痛点:营销噱头满天飞,真正靠谱的不多见。

说到底,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慢工出细活,而不是快枪打冷枪。

不管怎么包装,都绕不开透明公开、安全优先这俩字眼。

如果基础设施都没有铺好,再好的算法再漂亮的数据,也只是纸糊招牌罢了。

而现阶段不少厂家喜欢玩文字游戏,把限制条件藏得严严实实,然后用“大数据支撑”、“AI升级”蒙混过去,看热闹的人却被忽悠得团团转。

这可不是电影,是咱们日常生活里的真刀真枪,该负责任的是谁?

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这一代对科技既期待又怕摔跤,也是正常反应。

从小听说无人驾驶、高铁穿云裂石,如今频繁爆出的漏洞让理想破碎一地。

一群创业者和资本疯狂追逐所谓“未来交通王国”,结果现实提醒他们:稳扎稳打才是硬道理。

但偏偏有人觉得,只要喊够响亮,“销量第一”挂嘴边,就能掩盖所有缺陷。

我看啊,这是典型的大话西游式操作,要不得!

我总觉得,那句“五分钟学会操控”“三小时成为高手”的标语太美好了,不接地气还误导性强。

当飞行器突然冒烟起火,没有一个乘客想做实验室老鼠吧?

如今信息时代每天刷屏各种黑科技,如果没有诚恳负责的数据披露和媒体监督,很容易踩坑摔跤。

而且大家别忘,每一次行业进步背后都有无数科学家的汗水与失败堆积,不是一夜暴富那么简单。

至于网上那些喷子,经常拎着放大镜挑别人毛病,却对自家的西瓜视若无睹——也是挺魔性的。

但正因如此,更应该擦亮眼睛,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留神那些貌似光鲜但暗藏玄机的新科技产品,否则掉坑里哭爹喊娘也没人搭理你。

讲真,下次遇到什么“一键自动驾驶保驾护航”“年度爆款神器”等浮夸宣传时,停下来深呼吸先别激动,把它拆解看看底层逻辑,到底有没有真的靠谱加持。

毕竟,这世界不会给第二次机会,你敢放心坐进去吗?

写到这里,我倒想抛个问题给你们——面对日益泛滥的高新技术,我们该怎样才能避免成为华丽陷阱里的牺牲品,是靠法律法规死磕监管还是靠自身辨识力升级呢?

欢迎留言一起唠唠嗑,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隐藏故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