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车圈炸了锅,网友扒出日产新车型N7的设计图,乍一看和小鹏的P7+像“双胞胎”——流线车身、贯穿式尾灯、甚至腰线弧度都像复制粘贴。
有人调侃:“何小鹏看了得连夜检查研发部监控,这哪是借鉴,简直是拿着答案誊作业啊!”
更戏剧性的是,去年底小鹏刚被爆“三倍工资挖走日产座椅团队”,如今反被日产“抄设计”,网友戏称这是“商战版礼尚往来”。
这波操作让人想起去年车企圈那场“抢人大战”:某新势力智驾团队被挖成“筛子”,工程师上午离职、下午就带着技术投奔对手。
有内部人士吐槽:“现在车企拼的不是技术,是钱包厚度。你砸钱挖我的人,我转头抄你的车,恶性循环没完没了。”
说实话,看到这种“互抄作业”的戏码,真替国产新势力捏把汗。
何小鹏曾说P7+是他“有史以来情感投入最大”的作品,可如今巨头们一边高薪挖人、一边照搬设计,把创新者的心血当“免费素材库”。
更讽刺的是,小鹏自己也曾被吐槽新车设计“越来越小众”——当行业陷入“挖人 - 抄袭 - 内卷”的怪圈,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买到的车长得差不多,技术同质化,连座椅都是同一个团队调的“日产大沙发”。
有人说:“商业竞争本就残酷,能活下来的都是狠人。”
但我不认同。
如果车企只会砸钱挖墙脚、抄设计,这和“偷菜游戏”有什么区别?
当年特斯拉用专利开放推动行业进步,而我们现在却把人才和技术锁在“互相伤害”的牢笼里。
看看网友的吐槽吧:“新车型丑得只剩价格战”“研发部不如改名叫复制部”——这些声音不该被忽视。
这场“日产抄小鹏”的风波,撕开了新能源车行业最痛的伤疤:当资本碾压创新,当捷径取代实干,我们离真正的 “弯道超车” 只会越来越远。
与其纠结谁抄了谁,不如想想怎么打破内耗。
毕竟,用户要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千篇一律,而是能带来惊喜且具备硬核科技含量的产品。
何小鹏们 ,千万别让后槽牙白咬!
(看完这篇文章的你 ,是否也经历过 “设计撞脸” 的糟心体验?
快来评论区吐吐槽 ,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见行业 的真相!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