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新能源车好我就信了,结果长途自驾体验让我彻底后悔,冬天续航缩水充电难如登天,果断放弃长途跑车选择油车或高铁

都说新能源车好,我就信了,买了一辆。结果前段时间回老家,我回老家有1400多公里路,也算是个常年在高速上奔波的人了,知道整个长途路线都得从高速爬过去。这次打算试试新能源,想省点油钱,结果真是让我一度怀疑人生。

出发前我特意充满电,仪表盘显示还能跑620公里左右。心想:中间充个三次电,基本够了,能省不少油费。你猜我没想到的是,老家那边的天气竟然给了我一个惊喜——温度一下子掉下来,那两天老家还在降温,风也大。高速上刮风,那天我还开着定速120码,心里还琢磨:哎,这下是科学用车的节奏了。

跑了不到400公里,电就剩下15%。这时候导航提醒最近的服务区还有25公里,我心里咯噔一下:完蛋了。这还只算上我理想中的平顺,我平均不用超速,平时高速开个100纵向巡航,电耗就见长。

都说新能源车好我就信了,结果长途自驾体验让我彻底后悔,冬天续航缩水充电难如登天,果断放弃长途跑车选择油车或高铁-有驾

到服务区一看,排了满满四辆车,每辆得等待40分钟。天太冷,风一阵阵地冷,我站在户外搓手,旁边一个开油车的师傅走过去,看到我冻得抖,问:兄弟,怎么不找个暖和点的地方坐?我还嘴硬,说:赶时间,又得省点钱,等会儿就走。其实那时我就后悔了,心想:这下完了,电池消耗比我预料得还快。

熬了一小时,终于轮到我,充电到80%用了40分钟。可你说,时间都糟蹋掉了。等我又起步,续航明显比预想得还掉快。跑了350公里,电就只剩20%,前面导航持续显示下个服务区的充电桩全满,那路上都变得紧张起来。

我绕了十八公里去偏僻的工业园里的充电站,只有两个桩还要下载APP才能充,操作又繁琐,折腾半天才搞定。天渐渐暗下来,父母不停打电话催,我说还在路上,他们让我住一晚,想着还能赶快回家。

充到70%的电,又继续赶路。天一黑,气温一路走低,续航掉得更厉害。跑到280公里处,电量剩下10%,导航显示下个充电站要凌晨三点才能用,只剩下一桩车还排队。

都说新能源车好我就信了,结果长途自驾体验让我彻底后悔,冬天续航缩水充电难如登天,果断放弃长途跑车选择油车或高铁-有驾

我排队的时候边吃泡面,旁边一个大哥也是开新能源,说:我等了一个小时,早知道开油车吧。那时我心想:这是我人生中最折磨人的一次长途。

终于充满电,已经是半夜十一点多,可还得再跑400公里。基本要靠意志力撑着,速度只能慢慢开,90码。每30分钟要确认一次电量,因为一不够,可能又变成泡汤。

跑了200多公里,电又耗得快,那时导航显示下个充电站凌晨三点左右才有位置。时间不等人,我在应急车道上休息了十分钟,睁眼一看,差点儿睡过去。继续前行,到了充电点,充电刚刚开始不知道电线突然跳闸了,线路故障,还得等天亮修。

那个时候我彻底崩溃了,剩下200公里,电只剩5%。想着要不要联系拖车,结果被告知高速拖车得两个小时,花不了少钱也得等。老实说,心里真不是滋味:出发只想省点油,结果变成这样,时间、金钱都得打折。

都说新能源车好我就信了,结果长途自驾体验让我彻底后悔,冬天续航缩水充电难如登天,果断放弃长途跑车选择油车或高铁-有驾

临时想到,附近50公里有个县城,还有个快充站,估摸着电量不足,硬着头皮把车速降到80码,一点点慢慢挪过去。凌晨两点多到县城的充电站,满身疲惫又饿又迷糊,差点就掉眼泪了。

充了个小时,终于续上电,打算再赶点,再硬挺一下。早上到家时,已比原计划晚了十个小时,父母见我那样子,既心疼又不敢相信:以后别开这种长途新能源车了,真够折腾的。我心里早已打翻了牛奶,一边自我安慰一边暗暗发誓。

说句实话,前些天我还琢磨:新能源车在市区环境下,挺方便的。省油、静音、少污染,确实像宣传的那样好用。但一到了长途、特别是冬天,续航就像突然打了个折,折得我很难接受。充电桩散布不均,位置偏远,插个电都得提前计划,耗费的时间多得吓人。你们想象一下,连大厂的充电桩也经常歇班,让人抓狂。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本身就低估了冬天对电池的影响?说实话,这段体验我还没细想过:暖气、空调、电池温控系统,哪一项都会额外掏空续航。这也让我产生一个疑问,能不能——没细想过——用油车配合两种方式取长补短。平时开新能源,长途用油车或者高铁,这样是不是更心安理得?毕竟,油车在长途和中低温环境下,续航稳定性更靠谱。

都说新能源车好我就信了,结果长途自驾体验让我彻底后悔,冬天续航缩水充电难如登天,果断放弃长途跑车选择油车或高铁-有驾

你会不会也觉得,这类折腾除了折磨自己,还折腾谁?我问过几个修理工,大家都说:你这车省油,真是在特定环境下能省,但长途确实麻烦。他们也说,充电桩越来越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还在试点阶段。

竟然还有人跟我说,新能源车的未来反而会回归快充+油电混合的模式。猜测也不一定对,也许——我没仔细琢磨——未来会不会真正出现无缝切换——那就意味着:跑长途不用再担心电池耗尽。

剧情还没完,回想起那次经历,心里那份苦涩还没散。你们也觉得,新能源在城市外的实际表现,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细节——那次充电用的APP,操作繁琐到爆,连我这个老司机都差点蒙圈。真的是:我们在大厂或销售那一端听到的便利,到我们实际用起来,往往是另一回事。

都说新能源车好我就信了,结果长途自驾体验让我彻底后悔,冬天续航缩水充电难如登天,果断放弃长途跑车选择油车或高铁-有驾

最后让我留个问题:未来的技术还能不能缓解这些长途折磨呢?大推智能快充、换电站网络会不会真变得像高速公路一样顺畅?还是,真的要等技术革新(或者我老了,别应急了)才能彻底踏实跑远途?

反正我觉得,现在还不是新能源长途时代的最好声音。你怎么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