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

凌晨两点,实验室灯光打在一块挡风玻璃上,黑色边缘沉静如夜。三块Mini LED屏依次点亮,像某种会呼吸的怪兽,在屏幕背后低声发光。技术员正用一只偏振墨镜盯着图像,试图发现幽灵般的重影。若是你站在这车门旁,第一次看到A柱到A柱之间亮起1.1米长的全景屏幕,脑海里可能会蹦出两句话:“这玩意儿,是科幻电影道具?”“还是明天早上会开到我家车库里的新玩具?”

P-HUD,或者官方叫法:Panoramic Head-up Display,全景抬头显示。小米的YU7首发,宝马iX3紧随其后,各路供应商亮出自家牌面,似乎已下定决心,在汽车座舱这个老熟人身上,刷一道骨科级整容手术。技术层面,和传统HUD无缝共存,只不过P-HUD把显示区域从驾驶员正前方,扩展到整个前风挡下沿。天气预报、语音助手、音乐播放、甚至仪表盘核心信息,一口气全端上来,不怕你信息焦虑,只怕你看不过来。

当然,这种科幻感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落地的。传统HUD,受制于显示区域、环境光和分辨率,远不如当前P-HUD那样可以“天马行空”。P-HUD用LTPS LCD面板,三块每块11.98英寸,4500×256的分辨率,显示区域宽到舒服,显示内容多到“眼花”。Mini LED背光区分亮暗,1200nits峰值亮度在盛夏中午依然清晰;所谓的“零重影,几乎无畸变”,都靠算法和涂层撑场面;“戴偏光眼镜看不见”这种尴尬,只能靠厂商和纳米镀膜技术一点点磨合。现实世界,总是妥协和奋进并存,没人能一脚跨过所有彩虹。

你可能会问——既然AR HUD满天飞,为啥要又发明一个P-HUD?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甚至有点像职场选座:不受光线影响、高对比度、高分辨率、体积小巧——说人话,要清楚,看得多,不占地,还便宜。AR HUD要坐6-15升的“大屁股”,高端车能挤得下,中配车型大多只能“望车兴叹”。P-HUD体积瘦到1升左右,安装不挑座舱空间,做工程师的都要“泪目”。等某天你发现P-HUD已经和你家车的中控屏无缝互动,不用再纠结是看仪表还是看风挡,只需顺手点个开关,谁都能享受“座舱信息自由”,那才是一场真正的小胜利。

设计方案上,黑暗里总藏着一两条“分歧线”——到底该用哪路技术,把全景显示搬进风挡玻璃?目前P-HUD主流有三种办法:LTPS TFT-LCD反射式,宝马和小米都用这法子;AR HUD路线,用全息膜镜头投射,未来分布可以更“隐形”;Micro LED直接显示,新贵供应商们趋之若鹜,性能参数凶得离谱。如果人类的进步真能靠一块屏推动,玻璃厂商们早该收购半导体公司,而不是被TCL华星、天马微电子、法雷奥这些名字轮番“内卷”。

你再看阿维塔那块35.4英寸远端屏,漂亮归漂亮,无奈人眼聚焦距离更远,切换起来更费力。P-HUD贴近于地面,又比远端屏距离远一点,主观感受是视觉疲劳更小。功耗,远端屏“贪吃”,P-HUD“省着”,都在精打细算,比谁家更环保。等到FORVIA Skyline和法雷奥Panovision都带着MicroLED方案杀入市场,中国厂商先抢一轮头彩,国际巨头再看时机,配件工程师们就是乐此不疲地做“无休止的方案筛选”。

屏幕面积滚雪球,参数狂飙。11,000nits亮度,单屏功耗仅15W,色域穿透率6.5%,能比“带鱼屏”“双联屏”更得设计师欢心。话说回来,带鱼屏、双联屏大火时,也没人敢保证消费者不审美疲劳。等P-HUD铺开到中等尺寸、主流售价车型,AR-HUD只剩在奢华轿车自娱自乐,后续新车估计都会跟风“座舱极简风”,HUD能塞就HUD,屏幕能扩就扩,厂商陷入技术升级和营销战,消费者也只好一边眼花,一边感叹,“科技的尽头,大概是挡风玻璃吧?”

说到黑色幽默,不得不承认,职业病和新技术总是如影随形。我手头的业务,每每遇到“显示方案升级”,心里的OS就是:“前天刚研究双联屏,后天就要换P-HUD,屏厂们是不是租了时光机?”现实残酷,有时装配都还没摸熟,屏幕又换成了Mini LED或MicroLED,工程师像被逼着跑‘吃鸡’地图,只能靠体力和耐心“苟到决赛圈”。业内自嘲,“未来的汽车,只有挡风玻璃是真皮,其他都是屏。”要是再往后升级,搞不好前舱里能看直播、刷短视频——只是不知道,交警会不会给屏幕也开罚单?

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有驾
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有驾
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有驾
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有驾
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有驾
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有驾
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有驾
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有驾
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有驾
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有驾
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有驾
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有驾
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有驾
1.1米长屏幕汽车亮相,P-HUD技术升级,信息安全引发关注-有驾

作为旁观者以及偶尔被卷入项目的参与者,我的观点没那么炫:P-HUD不是万能钥匙,只是座舱进化的又一次技术试验。通透视界会提升安全感,减少信息分散,设计更优雅,美观度飙升。但信息堆叠到风挡玻璃,总有人担心,驾驶员会不会注意力分散?传统仪表盘被“边缘化”,会不会沦为装饰品?信息安全如何保障?每次技术提案,一堆疑问前赴后继。

现实的复杂性在于:每一代座舱方案的升级,都是一次利益与体验的博弈。工程师拼参数,设计师拼美学,供应商拼成本,驾驶者拼眼力。没人敢保证“P-HUD统治未来”,只能说,座舱的潮流在哪里,厂商们就会跟着浪潮造风。

若你坐进一辆有1.1米宽天际屏的汽车,信息如瀑,画质如真,可你更在意的可能不是参数和亮度,而是——信息过载之后,真正的安全感到底归属于谁?座舱进化的路,技术与伦理总要一起走。屏幕越多,思考空间是否还在?未来汽车你会喜欢吗?

剩下的问题,放给你们:P-HUD大行其道后,驾驶体验会更安全,还是更“炫目”?信息边界,座舱美学,技术、成本,到底谁说了算?倘若未来开车都像站在“全景银幕”前,屏幕之外的世界,我们还看得见吗?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