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每卖一辆电动车,就可能亏损数万美元。而中国比亚迪,即便其产品售价不足八万元人民币,照样能实现盈利。这种天壤之别,真让人不得不琢磨。
当奔驰、福特这些传统汽车巨头,纷纷公开表示要“放缓”电动化进程时,市场里立刻传开一种声音:新能源汽车是不是“退烧”了?中国是不是“押错宝”了?
然而,这远非简单的战略调整。这更像是一场无奈的战术撤退,其背后隐藏的是“打不过”的现实。真正的竞争,早已不是要不要做电动车,而是如何有竞争力地、盈利地造出电动车。
巨头为何喊停?
我们先看看这些“踩刹车”的传统车企。他们看似理性的战略转向,其实掩盖着巨大的财务压力。福特电动车部门,一年内亏损高达47亿美元,这可不是小数目。
更令人唏嘘的是,苹果公司在投入百亿美元、耗时十年之后,最终还是终止了他们的造车计划。就连一度雄心勃勃宣称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奔驰,也不得不推迟了这一目标。
这些触目惊心的亏损和放弃,并非他们突然不看好电动车的市场前景。核心问题在于,这些传统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中,暴露出了技术储备的不足。
新车型的研发成本高昂,却难以像新兴企业那样快速有效地降低成本。每一辆下线的电动车,仿佛都在吞噬着公司的利润。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关键供应链的依赖。电池、芯片等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很大程度上依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进口。
这种被“卡脖子”的局面,导致其制造成本难以有效控制。缺乏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和规模效应,让他们造出来的电动车,常常是“造一台亏一台”。这不是不想做,而是真的“做不起”。
中国何以狂飙?
与欧美巨头的挣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即便在国家购车补贴退坡、市场竞争日益激化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723.2万辆,同比增长了26%。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949.5万辆,占全球总量的63.7%。这足以说明,全球电动化的大趋势并未减速,只是中国成为了绝对的主导者。
中国能够如此“逆势而上”,底气在于其构建了一套完整度超过95%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上游的锂矿、稀土等原材料,到中游的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机电控系统,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
甚至包括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都实现了高度的自主可控。这种垂直整合的能力,让中国车企好比自带全套厨房和食材的厨师,从源头到餐桌,每个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种全面的产业链优势,直接转化为极具竞争力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技术创新速度。比亚迪能够将成本控制到即便销售8万元以下的车型也能盈利,这在全球汽车产业界几乎是独一份。
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上持续引领,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也为新能源车提供了顶尖的智能驾驶系统。这些共同构筑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护城河”。
此外,中国庞大的本土市场也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练兵场”和规模效应。2024年初,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预计突破千万辆,市场渗透率接近41%。
如此巨大的销量和体量,不仅支撑了技术的快速迭代,也摊薄了研发和制造成本。这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持续优化,保持领先优势。
退是假,进是真?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强劲势头,欧美传统车企的“减速”信号,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伪装。他们表面上选择“刹车”,甚至重新宣扬内燃机的价值,但私下里却在“暗度陈仓”。
比如,大众汽车公开表示将投资600亿欧元发展内燃机,以此来安抚内部的守旧派和燃油车市场。但与此同时,他们对电动车的投资额却是内燃机的两倍,高达1200亿欧元。
奔驰董事长一边对外宣称将继续生产燃油车,看似在向传统势力妥协。但转眼之间,他就在中国投资建立了最新的电动车工厂,布局未来。
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揭示了欧美车企的真实意图。他们公开唱衰电动化,可能是在用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此举或许能够打击竞争对手的士气,同时也能为自己争取宝贵的喘息时间,以弥补在技术和供应链上的短板。他们并非真的放弃了电动车赛道,只是暂时让出了主导地位,退到幕后去“养精蓄锐”。
他们想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旦补齐短板,便可能卷土重来。这更像是一种战术性的休整,而非战略性的放弃。
结语
回到福特亏损与比亚迪盈利的对比,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路线之争。它演变成了一场关乎生存能力和效率的竞争。
欧美车企的“退”,更多是其在产业链竞争中失利、盈利能力不足后的无奈之举。这是一种竞争压力的体现。
而中国的“进”,也绝非盲目冒进。它背后承载着多重国家战略考量,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毕竟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高达70%。
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步。而且,全球范围内的电动化目标并未取消,例如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法规依然有效,挪威计划今年全面停售燃油车,美国加州今年也要求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到15%。
这场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博弈,中国不仅赢得了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它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并成功抢占了未来十年全球工业竞争的制高点。
如今,中国汽车出口量已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这证明了世界并未放弃电动车,只是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赛道上,领跑者已经悄然易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