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拍卖”,让汽车圈的风向有了些许异动。
11月5日,长沙工厂的灯光下,一辆白色小车缓缓驶出总装线。
与其说它是汽车,不如说它是被镁光灯和快门声簇拥的新物种。
现场气氛,既不是传统车企习惯的自信满满,也没有后起之秀的野心外露。
——只有一种“试水”的谨慎和“试探”的好奇。
7819万的成交价,更像在问:“你确定不是多敲了几个零?”而旁边的工程师,脸上似乎还挂着“这不是我们的常规操作”的复杂表情。
如果我是工厂里的一名装配工,看到这样的一辆车被贴上京东001号国民车的标签,内心的反应大概会是:‘这也能拍出天价?’但很快又会想起去年某个夜班时听到的段子——“互联网总能创造奇迹,哪怕是造车。”现实比段子还离奇:今天的奇迹变成了新闻头条。
广汽埃安、宁德时代、京东三方联合推出的埃安UT super,下线于长沙,最终以‘京东首款电动车’的身份亮相。
但细究“身份”,京东实际上并未参与制造,仅负责调研和销售通道。
熟悉游戏圈的人都懂,这更像是“发行商”的角色,拿下流量和渠道,再把产品交给“开发商”埋头打造。
至于“玩家”是不是买账,这就要看发行商的营销策划是否能打动人心了。
事件本身不复杂:京东联合广汽埃安和宁德时代,推出了主打换电模式的小型车埃安UT super。
车身尺寸4270/1850/1575mm,轴距2750mm,比比亚迪海豚、星愿等竞品更大。
动力搭载54.036kWh磷酸铁锂电池,续航500公里,支持99秒极速换电。
外观设计圆润,前脸封闭,搭配‘萌鸟大眼’LED头灯,撞色车身和低风阻轮胎,怎么看都在年轻市场找存在感。
内饰科技简约,悬浮岛台、14.6英寸中控屏、8.8英寸仪表,配华为云车机和倒车哨兵。
单电机,最大功率100kW,参数不俗。
核心卖点,还是宁德时代的“巧克力动力电池”,换电租售一体,能换能充能租,官方宣称续航无忧。
但这里有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拍卖起拍价1元,最后成交价高达7819.3399万。
这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更像是一次“流量实验”或“品牌仪式”。
用一辆车,制造一次新闻事件,把京东汽车的名头推向搜索榜首。
对于广汽埃安,这种营销热度,是此前难以企及的。
现实里,产品力和销量之间的关系,未必成正比,但热度和关注度,至少能带来一波流量红利。
如果把这场事件拆解成一组证据链,我们可以厘清几个关键事实:第一,京东负责调研和销售渠道,并没有直接参与技术和制造;第二,埃安UT super的技术基础和常规版一致,新增换电功能和宁德时代的电池;第三,拍卖事件本身带有极强的营销属性,目的在于流量和品牌曝光,而非真实交易价格的市场反映。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这里其实没有什么“造车新势力”的戏剧性,也没有“汽车圈巨变”的爆炸点。
更多的是一次互联网平台和传统制造业的跨界合作,以及一次颇具实验性的营销事件。
京东的角色,不是汽车制造商,而是流量分发商。
广汽埃安和宁德时代,负责产品和技术。
三方各司其职,表面看起来皆大欢喜,实则各有算盘。
理性来看,埃安UT super的产品力并不差——续航指标同级领先,换电模式解决了用户对充电时间的焦虑,外观、空间、智能座舱都属于A0级市场的上游。
但现实是,知名度低、品牌认同感弱、渠道覆盖有限,这些问题不是一场拍卖或一次热搜能解决的。
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平台的联姻,暂时只能带来流量,至于用户是否买单,还要等销量见分晓。
推演到细节,我更关心换电模式的可持续性。
宁德时代的巧克力电池和99秒极速换电,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运营成本、换电站覆盖率、后期维护,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和资金去验证。
租电、充电、换电三种模式的并存,理论上能提升用户黏性,但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和实际场景,远比产品经理的PPT复杂。
换电站能否像加油站一样普及?
换电是否真的比快充更便利?
这些问题,暂时没有答案。
再说拍卖价格,7819万到底是流量还是泡沫?
坦率讲,这更像是“互联网式的仪式感”,用一起天价成交制造轰动效应。
实际买家是否真的会拿到这台车,是否会真心开着它通勤,没人关心。
对京东来说,这种营销手法本质上是“赚吆喝”,至于吆喝能不能变成真金白银,历史已经证明过太多次,流量易得,用户难留。
顺便自嘲一句,搞汽车分析久了,总觉得新势力和互联网巨头的每一次跨界,都像是一场“豪赌”。
输赢未定,热闹先上。
行业的大棋,落子无悔,至于谁能笑到最后,往往和最初的营销无关。
类似京东汽车这种角色,有人说是“发行商”,有人说是“流量贩子”。
但发行商的游戏,最终还是要靠产品本身打底,否则再多的热搜,最后都只是昙花一现。
现实总是比新闻稿复杂。
埃安UT super的上市,既是京东的一次流量尝试,也是广汽埃安的一次品牌破圈。
技术参数、外观设计、智能座舱、换电模式,每一项都可以写进产品手册,但买车这件事,永远是用户和现实之间的博弈。
营销可以造势,但不能决定销量。
品牌可以讲故事,但最终还是要靠服务和体验落地。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某位营销总监的自黑段子:“谁说换电模式一定能火?等我们撑过冬天再说。”黑色幽默里有一丝无奈,也有一丝现实的冷峻。
互联网平台造车,传统车企跨界,宁德时代卖电池,每一个环节都在寻求突破。
但突破的代价,往往是时间和真金白银的堆积。
谁都不想做流量泡沫,但谁都不得不先做一波流量泡沫。
留个开放式疑问:如果你是用户,面对一辆产品力不俗、换电模式新颖、流量话题爆棚但品牌认同感尚待培育的新车,你会买吗?
你更在意的是技术、服务还是故事?
在如今的汽车市场,品牌和流量,到底谁更重要?
或许,这才是所有参与者都要面对的终极考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