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突然掉线的那一刻,大多数车主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不安全感。这种感觉和深夜开纯电车剩下10%电量的危机感差不太多。什么是汽车断网?想象一下,在城市拥堵、暴雨倾盆的路口,@导航失联,@车载娱乐消失,@远程控制变成摆设——你手握方向盘,却仿佛被智能时代遗弃在路边。哪吒新能源的“断网危机”现场,就是这么一幅智能科技下的荒诞剧:明明买的是智能汽车,开的却是半智能废铁。
要问“如果我是哪吒车主”,我一定会第一时间怀疑自己的运气是不是被三元催化器收了,不仅车机打不开影视剧,连导航都成了瞎流——你本以为和AI共乘,结果和AI共同掉线,日常出行瞬间从高配降为“土特产”。
说回案件本身。据公开报道,哪吒汽车因经营困境、拖欠服务费用,被合作者联想懂的通信停掉了车联网流量。这次行动的“专业流程”倒也很有仪式感:先喊话通知,再制定保护方案,最后喊用户自己去补交网费。哪吒回应称接管后积极履约,可合作方不仅单方面断了网,还没提前打招呼,车主只能自力更生,建议大家“随身携带智能钥匙”。这倒是挺关心车主的,只不过钥匙更像安慰剂,毕竟没有信号的钥匙也难以召唤上帝回复。
此事发酵后,车主们普遍反馈:“明明买车时承诺终身免费网络,有些车型还送三五年流量,合同还没到期,就被迫断供”,现实比保险推销话术更快打脸,@智能网联车又一次用脚本代码验证了“承诺是用来被打破的”。
如果你细看新能源汽车这几年风口浪尖的变化,会发现断网危机并不是哪吒一家独有现象,而是行业结构性病灶的又一次发作。几乎所有智能汽车,都把网络看做核心底层服务——但谁来买单,却成了“事后无人认账”的棋牌桌。@免费流量套餐成了诱饵,把用户拉进坑,等车企资金链断裂,流量服务立刻“跳水”,谁的利益都能一刀切。@企业运营好的时候,流量是产品力加分项;企业走下坡路,网络费用立刻成了甩锅对象。对消费者而言,花大价钱买车,却因为企业没兑付流量服务而失去刚需功能,不仅丧失了安全感,还失了公平和契约精神。
这背后有两个层面。第一,流量模式的隐患来自责任错位:车企与运营商合作,服务承诺是“卖车时”的甜言蜜语,可一旦运营撑不过赤字,流量就成了“没人记得”的帐。合同上的“终身免费”“三年娱乐套餐”越来越像那种过期的会员卡,虽然印着豪华字样,实际上谁也不敢保证第二年是不是变成了废纸。
第二,网络依赖已成刚需。早期燃油车时代,再智能也不过是多了个倒车影像;到了今天,智能汽车和网络如同电力和电机:没有网络,无导航、无娱乐、无远程控制、无辅助驾驶,安全和体验都成了“没信号”的笑谈。离线地图和实时导航的区别,像老年机和智能机的代沟。更关键的,辅助驾驶、高级安全功能、健康监测,全靠实时数据流转,一旦流量中断,@自动驾驶一夜变成手动,还可能随时掉线下线。试想未来自动驾驶量产,网络宕机那就是“自动失控”,比普通断电还致命。
既然问题摆在桌面,解决办法不能再靠“忽悠套餐”。行业唯一可靠的转型思路,是建立流量服务行业标准,让用户像换手机卡一样自由更换服务商。@车机网络不该只绑在车企和合作伙伴的协议上,更要让用户自己决定怎么用、跟谁买、什么资费。就像大家手机号可以随时迁移、按需选择流量,汽车网络更应该赋予“数码自主权”。只有把主动权交还到消费者手里,才能在企业“断供”“跑路”的时候,@用户自救不被智能时代拖下水。
当然,这么理想主义的设计,对现有行业生态来说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底层重塑”。毕竟从“卖车送网”变成“卖车送运营商接口”,意味着车企要放弃套餐控制权,运营商要承担服务压力,用户则要承担更多选择。然而,如果不从源头解决,@智能汽车只能沦为智能障碍——@科技变成高仿鸡肋,@人性又一次被商业模式按在地上摩擦。
不得不说,“智能汽车断网”这类戏码,看着像是车企和运营商互相甩锅,实际上是全行业对技术依赖和商业责任的尴尬和无奈。“终身免费流量套餐”最终会因为Excel表上的资金短缺成为一纸空文。作为旁观者,有时我还真怀念老旧燃油车:@导航靠手机,娱乐靠收音机,虽然土,但至少从来没断网。你说这“科技进步”是福是祸吧,还是交给各自的信号决定。
最后,只能给所有智能汽车用户提个“冷门建议”。以后买车,除了问“续航多少公里”、“辅助驾驶几级”,最好再加一句:“断网了能不能自己续?”否则,到了路边断网的夜晚,你和AI一起默默怀旧收音机时代——那才是最黑色幽默的出行体验。
那么问题来了:智能汽车的网费,到底谁该买单?有没有可能,行业真的敢把自主权还给用户?毕竟,科技是用来服务人的,而不是被服务商和车企玩坏的。智能汽车的未来,是一条“不断网”的路,还是一条“断供套餐”的死循环?等下次断网危机发生时,也许答案就在你找信号的那一瞬间。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