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车主压线停车被邻居治服:消失三个月,车都不要了?

话说,最近网上总刷到各种吐槽理想车主的视频,什么高速应急车道停车泡茶、城市道路龟速行驶“装冰箱运彩电”,我起初还觉得有点以偏概全,毕竟哪个品牌的车主里没几个奇葩呢?直到我那位开理想L9的邻居,用实际行动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品牌口碑崩塌现场教学课”,我才真切地体会到,有些事儿,真不是空穴来风。

我们住的是那种经典的“老破小”,配套设施都带着上个世纪的淳朴,尤其是车位,窄得就像给smart量身定做的一样。可偏偏,我的邻居,这位大哥,买了一辆理想L9。那车,好家伙,往车位里一杵,就像一头误入羊圈的巨兽,浑身都写着“霸气侧漏”。这本也无可厚非,毕竟买什么车是人家的自由,可问题在于,这位大哥的停车方式,实在是太有“理想”了。

理想车主压线停车被邻居治服:消失三个月,车都不要了?-有驾

为了自己上下车能舒舒服服地打开车门,他总是习惯性地把那庞大的车身往我这边压,稳稳地占据我车位近一半的空间。那姿态,仿佛那条白色的停车线在他眼里,不过是地砖上的一道装饰条。每次我回家,看到被挤得只剩一条缝的车位,血压都得飙升几个点。你问我怎么停?我只能发挥我那辆小破车的灵活性,玩命似的“侧方挪库”,每次停好车都像刚考完驾照科目二,一身冷汗。找物业?找了,不止一次。物业小哥每次都客客气气地去敲门,然后大哥也客客气气地出来挪一下,可第二天,一切照旧。那感觉就像在玩一个永远不会通关的单机游戏,唯一的NPC只会重复固定的台词:“好的好的,马上挪。”

这种憋屈的日子,竟然因为我一次出差迎来了转机。上个月,公司派我去外地跟一个项目,车往车位里一停,就是整整一个月。我走之前特意看了一眼,嗯,停得板板正正,完美地占据了属于我的每一寸领土,没给邻居留下一丝一毫可以“发挥”的余地。当时我也没多想,背上包就奔赴机场了。那一刻,我哪能想到,我这无心插柳的一个月,竟然成了一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开端。

等我风尘仆仆地从项目地杀回来,推着行李箱走到停车场时,眼前的一幕让我愣住了。我的车位旁边,空空如也。那辆曾经让我无比头疼的理想L9,消失了。我当时还纳闷,难道这大哥良心发现了?还是把车卖了换了辆小点的?接下来的几天,我特别留意了一下,那辆庞然大物,真的再也没出现在那个被它“临幸”了无数次的车位上。直到有次在楼下碰到另一位邻居闲聊,他才告诉我,自从我出差后,那位理想车主因为再也挤不进那个“半拉子”车位,跟物业大吵了一架,大概是觉得自己的“特权”被剥夺了,最后气哼哼地把车停到小区外面很远的一个收费停车场去了。

理想车主压线停车被邻居治服:消失三个月,车都不要了?-有驾
理想车主压线停车被邻居治服:消失三个月,车都不要了?-有驾
理想车主压线停车被邻居治服:消失三个月,车都不要了?-有驾

听到这,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原来解决这种“牛皮癣”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理论,不是协商,而是简单粗暴地让他没缝可钻。他不是喜欢压线吗?行,我把线内的空间给你占得严严实实,我看你还怎么压。这件事让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理想汽车的口碑会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态势。知乎上曾有个匿名网友说:“当一个产品的用户画像开始被一部分行为不端的用户所定义时,这个品牌的危机就不远了。”这话简直是为理想量身定做的。

理想汽车本身,作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优等生”,无论是“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产品定位,还是精准切入家庭用户的市场策略,都堪称经典。它的成功,源于它深刻洞察了中国家庭用户的需求痛点。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当一个品牌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舒适和便利时,似乎也在无形中吸引了一批将“自我利益最大化”奉为圭臬的用户。这种理念从车内延伸到车外,就演变成了各种令人侧目的公共空间行为。从我邻居的“压线停车”,到网络上沸沸扬扬的各种事件,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种“巨婴心态”在公共领域的投射:世界应该围绕我转,规则应该为我的方便让路。

一个品牌的口碑,从来都不是由它的技术参数或者销量数据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千千万万个真实的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形象共同塑造的。当越来越多的人在现实中遭遇像我邻居这样的理想车主,当“理想”这个词越来越多地与“自私”、“不守规矩”挂钩时,再强大的产品力也难以抵挡这种来自民间、源于生活的口碑反噬。所以,别再问理想汽车的口碑危机是怎么来的了,也许答案就停在你家楼下那个被压了线的车位里。你说,这事儿有解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