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内饰设计同质,实用为主,外观变化小

副驾驶的门还没关紧,空调里已经涌出一股说不上新鲜但很熟悉的“大众味儿”。

一只手刚搭上方向盘,余光一瞥,按键分布、空调旋钮、屏幕嵌得正正好好——恍若昨日刚开过的那台朗逸,甚至还能回忆起哪一个旋钮略显紧涩,哪一块塑料板在坑洼路上会发出一声低微的“咯噔”。

如果把大众的内饰遮住LOGO,你能分得清这是高尔夫还是宝来吗?

我曾和一位同行打赌,蒙着眼坐进几辆不同价位大众车——他能凭脚下油门踏板的弹性猜出型号,靠内饰却只敢对“级别”下赌注。

大众内饰设计同质,实用为主,外观变化小-有驾

这是冷笑话,也是事实:“套娃”式的内饰,像极了家里那几套餐具,换了花纹,手感还是一模一样。

大众内饰的同质化,在汽车圈已经成了梗,仿佛宝马的“双肾”格栅、奔驰的三叉星,他们在外观上拼“辨识度”,而大众在内饰上拼“既视感”。

但这种高度一致,是工程设计的“节约”之举,还是品牌审美的“懒惰”?

或者说,大众是在坚守自己的实用主义,还是妥协在市场的审美疲劳之下?

在这个人人都讲“个性”、“智能”的时代,这套内饰,是罪证,还是证据?

先说证据链。

作为一个旁观者(顺带也常年被家人“指派”挑选家用车),我得承认,大众的内饰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的平台化生产逻辑扑面而来。

MQB横置平台宛如一位精打细算的管家,把零部件、结构、模具全都“批量采购”,高尔夫、迈腾、途观L,甚至新能源ID.家族,都能在一根生产线上无缝衔接。

电子怀挡从ID.4一路“外借”到朗逸Pro,研发工程师们省下了多少加班费,财务部门大概都记了小账。

标准化、降本增效,在年度财报里是漂亮的数字,在车主手里就是一根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塑料条。

大众内饰设计同质,实用为主,外观变化小-有驾

再说用户体验。

大众核心用户以家庭和务实派为主,喜欢“开车不分心,操作无盲区”。

空调旋钮、物理按键布局常年不变,手感阻尼、旋转反馈,闭着眼都能摸准。

别看日系、新势力喜欢把一切塞进大屏里,大众那一抹“物理感”反倒成为中老年司机的不二法宝。

毕竟,安全驾驶和“盲操”才是务实派的刚需,不是每个人都想在高速路上“摸黑”点屏幕。

再往下推一层,品牌辨识度也是不可不提的证据。

规整、简洁的内饰,成了大众的一块“精神木牌”。

走在停车场里,哪怕没有任何车标,从那个“中规中矩”的中控台、方正的方向盘、略带一丝德系严谨的拼接缝隙,一眼就能认出“这车不是大众就是假大众”。

哪怕最低配的捷达,也能借这份“规整感”混个脸熟。

品牌要做“广场上的钟楼”,看得见、认得出,哪怕每年都是同一个样子。

讲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大众的实用主义。

大众内饰设计同质,实用为主,外观变化小-有驾

人机工程学在它家内饰里被反复咀嚼,按键布置一目了然,储物空间总能恰到好处地塞下你的手机、矿泉水和那包永远拆不开的纸巾。

耐用性也不容小觑,五年、十年,内饰拼接还紧致如初,硬塑料虽“坚硬如初恋”,但胜在不怕小孩的鞋印,也不怕宠物的爪子。

配置上不玩虚的,中低配也有自动大灯、感应雨刷,高配往往给你通风加热和L2级辅助驾驶——用料吝啬,但功能实在。

大众像一个学霸,考试从不丢分,但也从不多得一分。

但凡事都有两面。

质感与新意,恰好是大众内饰的阿喀琉斯之踵。

硬塑料、中庸配色,摸起来“冷静”,看起来“无感”,和隔壁自主品牌软包、真皮、氛围灯的“炫技”比,显得像个老干部在90后面前讲养生。

设计语言老气,哪怕新车加了悬浮大屏、贯穿式出风口,本质还是“老瓶新酒”。

舒适性配置略显吝啬,座椅偏硬、中间地台高得仿佛专门防止“第三者插足”,让后排中间乘客忍不住怀疑人生。

智能化方面,反应慢、卡顿、连CarPlay都能时不时“罢工”,新势力的车机体验像是智能手机,大众则像个死磕诺基亚的老玩家。

减配问题,则如同大众内饰上的“伤疤”——一会缺牵引力控制,一会取消物理按键,功能升级的代价总有人要买单。

大众内饰设计同质,实用为主,外观变化小-有驾

有时候,实用与简陋,只隔着一个财务审批的签字。

有人说,大众是“务实派”的典范。

但在我看来,它更像家族里的那位管账的大伯,一辈子不追潮流,坚信能用的就别浪费,能省的就别摆阔。

你要新鲜感?

大伯会拍着你的肩膀说——“人活着,讲究的就是一份踏实。”

如果让年轻人投票,结果可能不那么乐观。

95后、00后的口味越来越重,什么氛围灯、拼色饰板、智能语音,样样都要,最好一进车里就能开个party。

大众的内饰在他们眼里,未免像极了20年前的家用电视墙——结实、耐看,就是不想多看一眼。

但市场是复杂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花里胡哨”。

我带家人试驾时,父母只关心“储物格放不放得下雨伞”、“后排坐着憋不憋屈”;我那向来节省的舅舅,翻了翻后备厢、按了两下空调旋钮,最后一句总结:“开不坏、用着顺手,这才叫车。”而我的表弟,则转头就去看了隔壁的比亚迪,问销售:“你们能语音开空调吗?”

大众内饰设计同质,实用为主,外观变化小-有驾

大众内饰的“套娃”感,既是理性选择,也是市场分层的必然产物。

在成本、实用与创新之间,没有谁能全都要。

大众押注了“耐用、好用、省心”,在这一条赛道上,赢得了自己的用户群。

至于新鲜、科技、个性,那是另一条赛道上的选手的游戏。

所以问题来了:套娃内饰,到底是实用的胜利,还是创造力的投降?

如果你是家庭用户、讲究省事、认定“好用才是硬道理”,那么大众的内饰未必不合胃口。

可若你追求个性、智能、故事感,愿意为触感和光影氛围买单,那么大众的“德式冷静”,恐怕会让你想起小学老师的板书——一笔一划,无懈可击,但也毫无惊喜。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如果把大众LOGO遮住,你还喜欢这套内饰吗?”或许,这才是“套娃”之争的真正悬疑——我们要的是内饰本身,还是那个习惯了的“安全区”?

又或者,这种“熟悉的无聊”,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毕竟,大部分人的生活,本就是在同质化和重复中前行,只是车里的风景换了个地方。

你会为“踏实”买单,还是为“新鲜”付费?

或者说,什么才算真正的“好”内饰?

答案,也许一直都在行车路上,每个人的掌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