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增程式电动汽车在国内市场可谓是风生水起,凭借着“可油可电、没有里程焦虑”的独特优势,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
许多家庭在选购第一辆新能源车时,都曾将它视为一个近乎完美的选项:日常通勤用电,省钱又环保;节假日跑长途,烧油也不怕被困在路上。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增程车主将车开回家,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体验了一段时间后,一些当初被营销话术所掩盖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事实可能与最初的设想有所出入,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选择增程车或许需要满足一些相当苛刻的前提条件,否则,它所带来的可能不是便利,而是一种新的烦恼。
首先,一个摆在所有增程车主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一种无形的成本焦虑感。
这种焦虑源于用电和用油之间巨大的成本差异。
我们来算一笔非常具体的账,目前居民用电的平均价格大约在每度电0.6元左右,如果安装了家用充电桩,利用夜间低谷电价充电,成本还能更低。
以一辆搭载40度电池的增程车为例,充满一次电的费用也就二十多元。
按照官方宣传的二百公里纯电续航,即便在实际使用中打个折扣,算它能跑150公里,这样算下来,每公里的行驶成本仅为一毛多钱。
这种极致的经济性,是燃油车主无法想象的,也是电驱模式最大的魅力所在。
然而,一旦车辆的电量耗尽,增程器启动开始烧油发电,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按照当前95号汽油每升接近9元的价格计算,增程车在亏电状态下的油耗普遍在百公里8升到10升之间,这还是比较理想的工况。
这意味着,烧油行驶时,每公里的成本会瞬间飙升至0.7元以上,是用电成本的五到六倍。
这种巨大的落差,会在车主心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久而久之,车主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能用电就绝不用油”的思维定式。
每一次长途出行前,都要精心规划充电路线;每一次因为忘记充电或找不到充电桩而被迫烧油时,看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油耗数字,心里都会感到一阵“肉疼”。
原本为了消除里程焦虑而选择增程,结果却让自己背上了沉重的“电量焦虑”,每一次出行都变成了一场与成本的博弈,这种精神上的内耗,是许多准车主在购车前未曾预料到的。
其次,增程车的良好体验,几乎完全建立在一个核心前提之上,那就是拥有一个可以自由使用的私人充电桩。
这一点,对于居住在城市里的许多家庭来说,并非易事。
增程式汽车的电池容量通常不大,主流产品在40度电上下,这就决定了它的纯电续航里程有限。
官方标称的200公里,在面对冬季开暖风、高速行驶等能耗大户时,实际续航往往要打个六折甚至对折。
这意味着,对于日常通勤距离稍远的上班族来说,可能需要每隔一两天就进行一次充电。
如果有私家车位和充电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每天回家随手插上充电枪,第二天清晨车辆便能“满血复活”,用车体验非常顺畅。
可一旦缺少了这个关键的补能设备,增程车的便利性就会大打折扣。
依赖公共充电桩,将面临一系列现实的挑战。
第一是“抢桩难”,尤其在晚间下班后的高峰时段,城市里的公共充电站往往一位难求,排队等候一两个小时是常态。
第二是“充电慢”,当前中国的纯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迅猛,800V高压平台、充电十分钟续航增加三四百公里的超级快充技术已经开始普及。
相比之下,大部分增程车受限于成本和电池设计,快充功率较低,通常只有50千瓦左右,将一块40度的电池从低电量充满,至少需要一个小时。
第三是“成本高”,公共充电桩的电价普遍包含服务费,每度电的价格在1.5元至2元不等。
花一个多小时,支付七八十元的费用,换来一百多公里的纯电续航,其经济性相比烧油已经没有明显优势。
因此,对于没有家充条件的用户来说,增程车“用电省钱”的优点几乎被完全抵消,反而增加了频繁寻找充电桩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让用车生活变得异常繁琐。
再者,从长期持有的角度来看,增程车的小容量电池也埋下了一个关于耐用性的隐患。
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大多数家庭都希望它能够稳定服役更长的时间。
电池的寿命通常用循环次数来衡量,一次完整的充放电过程记为一次循环。
由于增程车的电池容量远小于同级别的纯电动车(纯电车电池容量普遍在80度电以上),在行驶相同里程的情况下,增程车电池需要经历的充放电循环次数要多得多。
举例来说,同样行驶十万公里,一辆续航500公里的纯电车大约需要充电200次,而一辆纯电续航150公里的增程车,如果车主坚持以纯电模式为主,则需要充电超过660次。
更频繁的深度充放电,无疑会加速电池内部材料的老化,导致容量衰减得更快。
有数据显示,一些增程车型在使用三到四年后,电池健康度下降到80%以下,纯电续航里程明显缩水。
届时,车主将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要么忍受越来越短的纯电续航和越来越高的亏电油耗,要么花费巨资更换电池。
目前新能源车的动力电池更换费用依然高昂,一块40度左右的电池包,更换价格动辄十余万元,这笔潜在的巨大开销,对于计划将车辆使用八年甚至更久的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风险。
必须承认,增程技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期阶段,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作为一个巧妙的过渡方案,成功地打消了第一批用户的里程焦虑,为市场向电动化转型铺平了道路。
然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在中国,新能源领域的进步速度更是惊人。
如今,续航超过700公里的纯电动车已不再是高端专属,以华为、宁德时代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引领全球的超快充技术和电池技术发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城市核心区的充电网络覆盖率也在飞速提升。
纯电动车曾经的短板正在被迅速补齐。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增程技术“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地位便愈发凸显。
它既无法提供纯电车那样极致的静谧和经济性,在亏电状态下的油耗和噪音表现又不如高效的混合动力车型。
政策层面,一些大城市也开始收紧对增程式车型的绿牌等优惠政策。
种种迹象表明,增程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使命正在逐步走向终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