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像个“老灵老灵”的花头】
侬晓得伐,最近两年,固态电池这个“新花样”在车圈里老是被提起
最关键是各大车企都把它摆上了议事日程
阿拉觉得,背后其实是厂商们都在拼命琢磨怎么搞出个“老灵老灵”的电池
想在新能源大战里占个便宜
说实话,从2021年开始,咱们中国的固态电池专利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短短五年时间,申请的专利就飙到1.3万项,还是大部分是发明专利,整整的“硬货”
不是那些滥竽充数的货色
好多消费者都盼得直跺脚,喊着“等固态电池出来了再买车”,像这种“等到花儿都谢了”的心情
阿拉觉得,大家对固态电池的指望也蛮高的,毕竟它能带来续航超1000公里,充电只要特别钟
实在就是“未来的标配”
但,到底啥子原因让它迟迟“老灵不来”
【固态电池,未来车界的“颠覆者”】
在新能源车的地方里
固态电池算是“最有看头”的花头之一
你想,丰田之前说了,装上固态电池的车跑得能超过1000公里,再说充电只需要特别钟
它之所以这么牛,主要是因为能量密度高得离谱,固态电解质又硬又结实,能防止锂枝晶穿刺
像是在“钢铁侠”那样的硬核材质里装了个“弹弹弹”的锂金属负极
光这一点,就能让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从普通的255W·h/kg,直接飙到400竟然500这样
实在是“火箭般的飞跃”
当下市面上性能最好的液态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才255W·h/kg,磷酸铁锂更低,只有140到160这样,跟固态比起来
更别说,固态电池里面没有液体,像个“果冻”一样
比方说,发生碰撞,液态电池的电解液会渗出来,像“水银泻地”,又容易着火,温度高了还可能引发爆炸,而固态的就“老灵老灵”的
【难点,像个“硬骨头”要啃】
不过,阿拉要讲真,固态电池的“难点”就像个“硬骨头”一样
像东风、长安、奔驰、丰田,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大牌子都说了,2027年前后才有望大规模量产,但说到底,想真正走向商用
比方说,材料和制造工艺是最大的事情
现阶段,半固态电池用的是硅碳作为负极,但未来全固态可能用锂金属,贵金属用量比液态高出好几倍
价格也是“蹭蹭蹭”地涨
有数据显示,锂金属负极的市场价在85-95万一吨
差不多是高端人造石墨的十七八倍
这样一来,成本就“老高老高”的,想降低价格
而制造环节也复杂得很——比如粉末制备、干燥、烧结等等,每一道工序都要“走心”去改良,清陶能源就说了
前端的匀浆、涂布、烘烤工艺都要“推倒重来”,设备要“补丁包”
大约70%的调整才能适应全固态产线
还要说,原材料供应也是个“硬伤”——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固态电池原料供应商
还有个“硬核”事情,就是技术的迭代规律
经过很多次“打磨”才变得“灵伐灵”
固态电池也是一样,得经过两三次“试错”才能“成熟”
你想,就像苹果的iPhone一样,从最早的1代到4代,屏幕、外形、性能都升级得“老灵老灵”
【成本、快充、基础设施,个个都是“拦路虎”】
再讲讲成本事情
固态电池要比液态高出2.5到3倍的制造成本,当下还在“实验阶段”的固态电池,成本竟然比传统液态多了五六倍
搞得价格“老贵老贵”的
像个“天价”一样,可能一块就要8到10万元
买个中档车的电池都能超出一辆车的价钱了
这个“贵”,直接让很多厂商“打了个折扣”
不敢太“吹噓”它的未来
说到快充,固态电池理论上能在特别钟内充满,续航几百公里到1000公里,但其实
还面临发热、固-固界面阻抗大的事情
要让它发挥出真正的“高速快充”能力,得开发出专门的充电设备
像个“量身定做”的一样
可惜,当下的充电桩多是为液态电池设计的,不能完全“兼容”固态的需求,这就像“穿新鞋走路”一样,得花时间花功夫
另外,固态电池的“充放电功率”还远远赶不上液态电池
高功率表现就是锂离子在电解质中的“跑得快”,要是导电率低
眼下,固态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还不到液态的特别之一,像“跑步机”变成了“慢跑机”
不能满足车子“快跑快充”的需求
这也是“硬伤”,还得花不少时间去“调教”
未来路漫漫,谁能笑到到最后
讲真,很多专家都说了,等固态电池成熟
像个“马拉松”,还得不断“折腾”升级
国内第三大动力电池厂商的高管潘芳芳就说了,等到全固态电池真正“量产”了,液态电池的安全性也会“步步高升”
性能、成本也都“兼顾得妥妥的”
她还说,固态电池要走到“遍地开花”的那一天
你看,当下的液态电池,续航已经能跑到700、800公里了,像宝马iX3、极氪007、小米SU7、蔚来ET9、比亚迪海狮EV这些车,续航都“蹭蹭”的在涨
再说,超快充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华为说了,2024年要搞到10万根超充桩,充个五分钟,就能跑200公里
所以说,固态电池的“未来”尽管看起来“躺着都能赢”
但真正要“普及”还得“走一段长路”
技术、成本、基础设施,每个环节都像个“大山”
再加上,像宁德时代这些“巨头”都在“摇摆不定”,怕自己“输掉蛋糕”
也不太愿意“跳出来”大力投钱
你侬说,固态电池到底会不会“老灵老灵”地“闯出一片天”
阿拉觉得,未来还真是“看天吃饭”
它要是能解决成本、快充、稳定性这些“硬伤”,那就“灵伐灵”了
不然,像当下这样,液态电池“稳扎稳打”,固态还得“磨磨蹭蹭”
谁也说不好“最终谁胜谁负”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