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死磕”日本,一场比销量更重要的战争走在东京街头,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满眼望去大多是丰田、本田,却难得见到一辆电动车。更让人意外的是,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比亚迪,在这个邻国市场三年多仅卖出7123台车,还不及国内海洋网一小时的订单量。既然如此,比亚迪为何还要投入重金,“死磕”日本这个电动化渗透率仅1.7%的市场?答案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这其实是一场关于信任、耐心和全球战略的深层博弈。
“孤岛”市场里的寂寞坚守
2025年的日本移动出行展上,中国车企只有比亚迪一根“独苗”。这与国内新能源车遍地跑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在东京这样的超级都市里,电动汽车仿佛来自平行世界,展会停车场里找电动车就像寻宝,全场只找到两台比亚迪和一台特斯拉。数据更直观:日本2025年9月电动车渗透率仅1.7%,相当于中国2016年的水平。配套设施也严重滞后,大东京地区公共充电桩仅1.3万个,核心23区更是只有三四千个。而面积相当的深圳,充电桩数量已超42万个。
这个汽车关税为0的市场,却有着极强的封闭性:本土品牌占比高达95%,奔驰、宝马、大众、比亚迪等国际车企仅分食5%的份额。供应链层面的保护主义更让外来者步履维艰。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比亚迪的选择显得格外另类。
二十年深耕,从“负数”起步
很少有人知道,比亚迪在日本的布局已持续二十年,而且是从“负数”开始的。2004年,刚开拓日本电池业务的比亚迪,遭到索尼、三洋的专利侵权诉讼,“在日本甚至请不到愿意代理的律师”。最终比亚迪打赢官司,才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逐步拓展到电动大巴领域,如今电动大巴在日市占率已位居第一。
2023年正式进军日本乘用车市场后,比亚迪并没有走低价路线。国内的元PLUS在日化名ATTO 3,起售价418万日元(约19.3万元),是国内价格的1.7倍,与丰田RAV4等本土主流燃油车价格持平,直指主流市场。这种定价策略背后,是比亚迪对品牌价值的坚持。
信任,比卖车更难
在日本,电动车的核心消费群体是40-50岁、居住在“一户建”(独栋小楼)的中年家庭。他们拥有专属车位,能轻松安装私人充电桩,完美解决了日本公寓充电桩安装难、手续繁琐的痛点。工程师韦兴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吃螃蟹的人”。
2024年6月,韦兴提了一台比亚迪海豚。作为严谨的工程师,他从不冲动消费,“电子产品要等第三代技术成熟才买”。他关注比亚迪从ATTO 3上市到海豚入日,观察研究了许久才下定决心。他的购车决策,藏着中国车企出海的关键密码:信任优先。
日本纯电选择有限,特斯拉虽知名,但线上直销模式缺乏实体4S店,韦兴坦言“没售后不踏实”。而比亚迪与和谐汽车合作搭建的线下门店,能看车、咨询、维保,契合了日本人对“安心”的需求。但信任的建立并非易事。韦兴说,买车前身边多数日本朋友没听过“BYD”,甚至有停车场管理员拒绝他停车,理由是“中国电车会不会燃烧”。
打破认知壁垒的持久战
为了打破这种认知壁垒,比亚迪在日本投入了大量精力。不仅计划将门店数量扩大至100家,还邀请了日本知名演员长泽雅美担任品牌代言人,并大力投放电视广告。据统计,在广告投放后,比亚迪的品牌认知度从20%迅速提升至40%。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日本消费者对本土品牌忠诚度非常高,要放弃熟悉的丰田、本田等品牌转而购买中国品牌电动车并不容易。文化认知、品牌信赖度、售后服务体系,甚至是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都是比亚迪需要面对的问题。仅凭电视广告或代言无法真正扭转消费者的认知,赢得市场仍需长期的积累与口碑建设。
战略意义远大于销量
既然困难重重,为何还要“死磕”?答案在于全球战略布局。日本市场本身可能不会带来巨大利润,但其战略意义不容小觑。放眼全球,比亚迪开拓海外市场不得不面对的最大对手正是日系车企。多年来,凭借可靠耐用与高性价比,日系品牌在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建立起庞大版图。
如果比亚迪能在日系车的“大本营”取得突破,那将成为其在全球市场最好的广告和背书:连日本用户都认可比亚迪了,其他市场又有何顾虑? 这种品牌背书的价值,远超过在日本市场获得的直接利润。
未来的突破口
比亚迪已经找到了可能的突破口——专为日本市场定制的纯电K-car RACCO。K-car作为日本汽车工业独特的品类,占据了整个大盘全年新车销量近四成的份额。面对这款车,铃木汽车社长铃木俊宏坦言:“新的竞争已经开始,我认为比亚迪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同时,比亚迪还带来了另一枚“杀手锏”——海狮06DM-i。对于电动化转型迟滞的细分市场,插混车型往往更能扮演“特种兵”的角色。除了英国,身处许多国家,比亚迪同样屡试不爽。
真正的出海,没有捷径
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内卷,让我们习惯性认为“高配置+性价比”能横扫全球,但比亚迪在日本的故事证明,出海从来不是产品的简单输出,而是一场关于文化、规则与信任的持久战。在这里,“降维打击”的思维行不通,高配置在“信任门槛”前可能一文不值。
真正的出海成功,从来不是短期销量的爆发,而是当普通日本家庭讨论买车时,能自然地将比亚迪与开了几十年的本土品牌放在一起比较。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透露,初期并未设定高销量目标,核心是搭建销售网络。这种耐心和远见,或许是比亚迪出海路上最宝贵的资产。
这条路漫长且寂寞,但比亚迪的深耕已经让我们看到希望——当“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本土适配”,当“价格优势”升级为“价值认同”,中国车企的出海之路,终将越走越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