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车圈这事儿,可真够热闹的!
理想和小鹏,这两家“造车新势力”的领头羊,最近联手搞了个大动作,直接把智能驾驶的玩法给“改朝换代”了。
他们推出的新车型,搭载了一种叫VLA(视觉-语言-行动)的大模型。
这玩意儿不得了,它能“看懂”路上的各种情况,还能自己拿主意,把以前那种“跟着感觉走”的辅助驾驶,一下子就升级到了“场景认知”的新阶段。
想想以前咱们的智能驾驶,那叫一个“跟着老司机学”。
你得把所有交通规则都塞给它,它就照着规矩办事。
就像我朋友说的,有个“潮汐车道”,没写进它的“小本本”,它就直接“罢工”了。
而且那会儿的系统,反应也慢,从“看到”到“做到”,中间得经过好几层“传话”,一耽误就是半秒,这在高速上,可是能出不少事儿。
后来,车企们想了个办法,就是收集大量人类驾驶数据,让电脑去模仿。
这招确实有点用,比如小鹏G9升级后,绕桩的时候顺溜多了。
可问题也来了,这模仿毕竟是模仿,遇到一些“万万没想到”的场景,比如路上突然窜出来个电动车,系统刹得太猛,后面车就容易追尾。
而且,咱们平时练车,大部分都是晴天,路况好。
你想想,暴雨夜间,大马路上全是霓虹灯反光,这种极端场景的数据,谁去采?
为了这点数据,车企得组几百人的测试团队,24小时轮班,一天烧的钱比我一个月工资都多!
就算数据够了,它也只是在模仿,面对那些“鬼知道会发生什么”的场景,比如五车连环变道,或者施工路段临时封路,它还是会“失控”,你说这让人能放心吗?
所以说,VLA的出现,就是一场“技术上的大飞跃”。
它不再是机械地重复动作,而是真正理解了场景的含义。
这就像你给一个孩子讲故事,他不仅能复述,还能理解故事里的情感和道理。
这VLA架构是怎么做到的呢?我给你们捋捋,核心是“三重融合”:
第一,视觉语义化。
把摄像头里那些像素点,变成能理解的“语言”。
比如看到一个红色的锥桶,它不光知道“这是个红色的东西”,还能联想到“哦,这是施工区域,我得小心点,可能要变道了”。
这就像你看到红灯,不光知道它是个颜色,还知道它代表“停止”。
第二,决策可视化。
这个我特别喜欢!
就像小鹏G7 Ultra那样,能让你看到它“脑子里”在想什么。
遇到紧急情况,它会给你演示一遍它的“思考过程”,让你明白为什么它要这么做。
这玩意儿,既能增强信任,又能帮助我们理解智能驾驶的逻辑,简直是“透明化操作”。
第三,行动拟人化。
这是最妙的!
它能预测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就像咱们开车时,会预判旁边那辆车会不会突然并线一样。
在杭州那个隧道里,它能提前0.8秒就轻点刹车,给右侧想强行并线的车留出空间。
这反应速度,比我当年开车跟女朋友斗嘴都快!
当然了,这么牛的技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背后是实打实的“商业化攻坚”。
首先就是算力。
VLA这玩意儿,跑一圈下来,得消耗75 TOPS的算力,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现在市面上的一些芯片,比如英伟达的Orin,跑起语言模型来,反应速度就有点慢,210毫秒,比咱们刹车系统的安全阈值(100毫秒)慢了一倍多。
所以,理想汽车自己研发的“马赫100”芯片,简直就是“救世主”,1800 TOPS的理论算力,这下够用了!
其次是数据。
还是那个问题,数据!
尤其是那些极端场景,比如雨天挡风玻璃反光,这玩意儿的数据缺口就特别大。
小鹏花大价钱搞了个光照模拟实验室,用LED阵列模拟各种光线,3个月就弄出17万组合成数据。
这投入,真是“不差钱”!
再者是安全。
这玩意儿可不能马虎。
蔚来就玩了个“双轨决策”,VLA给出的指令,还得让传统的控制模型再过一遍。
万一VLA说“这路结冰了,咱换道吧”,稳定性控制器立马就说“不行,老铁,你这是要翻车啊,启动雪地模式!” 这就叫“双保险”,安全感十足。
这技术一上来,整个产业链都跟着“震动”了。
芯片公司得赶紧升级换代,黑芝麻智能的“武当”系列就是例子。
数据标注公司也得跟上,百度山西数据基地扩建万人团队,专门处理VLA的数据。
就连仿真测试,那需求也是“蹭蹭”地涨,腾讯智慧交通能中标23亿的云端仿真平台订单,你就知道这市场有多大。
说实话,VLA这玩意儿,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是实实在在的。
数据显示,装了VLA测试车的路口,事故率下降了56%!
在深圳的暴雨救援中,小鹏的测试车还能识别被淹的井盖,避开危险。
这真是“科技改变生活”的活生生例子。
当然了,任何新技术都有它的“双刃剑”。
北京那边已经开始管了,叫停了VLA的语音控车功能,就怕被“黑”,一句指令下去,车就乱开,那可就麻烦大了。
所以说,安全和监管,还得跟得上技术发展的脚步。
咱们可以预见,这VLA的应用,会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表。
2025到2026年,它会先在高速领航上普及,理想的目标是2026年实现京港澳高速全程零接管。
2027到2029年,城市全场景覆盖,小鹏已经开始跟广州政府合作,搞“车路协同VLA实验室”,用路边的传感器来弥补车上的“盲区”。
到了2030年之后,那更是“科幻照进现实”!
特斯拉的AI5芯片,加上光计算模块,反应速度能压缩到5毫秒,还能通过你的微表情来调整驾驶风格。
你想想,这简直就是“懂你”的驾驶!
现在,芯片制造商和车企的联合实验室里,可是灯火通明,工程师们对着最新的神经网络加速器“鼓捣”着。
高精度传感器捕捉到的城市街景,在服务器集群里变成万亿级参数,咱们的城市,正在一点点被“数字化”。
这VLA,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智能驾驶的“语义时代”大门。
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逐渐有了“思考”和“理解”的能力。
这会怎么改变我们的出行?
又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哪些颠覆?
这事儿,咱们还得继续往下看。
不过说回来,技术进步是好事,但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安全和体验。
这两者能平衡好,VLA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好帮手,而不是一个让人提心吊胆的“大玩具”。
你们觉得呢?
这VLA技术,会彻底改变咱们的开车方式吗?
或者,你们对智能驾驶的未来,还有什么更“脑洞大开”的期待?
不妨在评论区里,跟我这个“老司机”好好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