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充电桩要对外开放?” 这消息一出,不少新能源车主炸锅了。7月初,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其中一句“车企自建大功率充电设施原则上应无差别开放”,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湖面,涟漪迅速扩散。
我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让蔚来、理想、小鹏这些“基建狂魔”把自己的“私房菜”端上公共餐桌? 尤其是那些花了大价钱建的800V超充站,动辄百万投资,难道真要“共享”给所有品牌?更让人好奇的是——一直没怎么自建公共桩的比亚迪和小米汽车,是不是悄悄赢麻了?
蔚来理想“肉疼”,比亚迪小米真躺赢?
先说结论:短期看,没建桩的车企确实省了钱;但长远看,谁掌握优质充电体验,谁才真正掌握用户。
我们先看一组硬数据。根据易车统计,截至2025年7月,蔚来以5137座充电站、2.8万根桩高居榜首,几乎是第二名理想汽车的两倍。小鹏、极氪、特斯拉紧随其后,都是“自建派”的代表。
而比亚迪和小米汽车呢?几乎为零。比亚迪仅在商用车领域有少量布局,小米更是连公共桩的影子都没见着,全靠家用桩+第三方网络。
乍一看,政策一来,这些“轻资产”玩家是不是笑出声了?毕竟别人砸钱建桩,他们省下的可都是真金白银。
但问题来了:省了钱,就等于赢了吗?
我试驾过蔚来的ET7,补能体验真的不一样。在高速服务区,我亲眼见过一辆蔚来5分钟充200公里,而旁边某第三方桩,同样时间只充了80公里。这不是技术差距,是体验鸿沟。
蔚来李斌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我们建的不是充电桩,是用户的‘能量驿站’。” 他们的桩不仅快,还带休息区、免费饮品、一键召唤服务。这种“尊享感”,是第三方很难复制的。
所以你看,充电桩从来不只是“充电”那么简单,它是品牌服务的延伸,是用户粘性的抓手。
开放≠白送,车企的“精算题”怎么打?
现在政策说“原则上无差别开放”,注意,是“原则”不是“强制”。而且开放不等于免费,也不等于无门槛。
蔚来早就开放了,第三方车主使用比例高达80%(来源:易车),但它通过“电区房”、“积分换电”等方式,优先保障自家车主权益。理想、小鹏也逐步开放,但高端5C桩仍保留给自家车型。
这就很聪明了。开放是为了响应政策、提升社会资源利用率,但核心体验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想象一下:你是个理想车主,花30万买i6纯电版,结果发现5C超充桩谁都能用,排队时间翻倍,充电速度还被分流——你会不会觉得“我买的不是车,是公共设施的入场券”?
所以,车企不会傻到把核心优势完全让出去。未来的玩法很可能是“开放+分级”:所有人能用,但自家车主优先、积分抵扣、充电更快。
第三方桩够用吗?我亲身试过,差距明显
你说,反正有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第三方网络这么发达,车企何必自己折腾?
这话听着有道理。特来电运营超30万根桩,国家电网近20万根(来源:文件),覆盖全国360城和261条高速,数字确实吓人。
但我去年从北京开到上海,全程用第三方桩,体验怎么说?“能用,但不爽”。
问题在哪?
功率虚标:很多标称120kW的桩,实际峰值也就80kW,且衰减快。
故障率高:三根桩里常有一根是坏的,扫码半天没反应。
支付割裂:每个App都要下载,账号要绑定,电费+服务费分开算,算得我头大。
而我在蔚来换电站,3分钟满电出发,全程不用下车。这不是快,是“无感补能”——这才是高端电动车该有的样子。
所以你看,第三方主打“普惠”,车企自营追求“极致”。两者根本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
比亚迪小米真的“赢”了吗?我看未必
回到开头的问题:比亚迪和小米,是不是政策红利下的最大赢家?
短期看,是。 他们不用投入百亿建桩,轻装上阵,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三电技术、智能化。
但长期呢?用户体验的短板,迟早要补。
比亚迪虽然没建公共桩,但它有“闪充技术”+超低故障率,很多车主反映“充得少但用得久”,也算另辟蹊径。
而小米,雷军一直强调“生态闭环”,如果未来不布局补能网络,光靠第三方,很难支撑“人车家全生态”的愿景。试想:你家的空调、电视都能联动,结果车充电要到处找桩、排队、扫码——这体验割裂得有多严重?
所以,我大胆预测:小米迟早会建桩,只是方式可能不同——比如和运营商深度合作,贴牌定制“小米超充站”,既省成本,又保体验。
自建桩,到底图个啥?
我们再深挖一层:车企为啥非得自己建桩?
技术适配:800V高压平台、液冷充电枪、电池预热技术,这些只有自家桩才能完全发挥。就像iPhone配原装充电器,快且安全。
数据闭环:充电数据反哺电池管理、热管理系统优化,形成“车-桩-云”一体化。这是智能化的底层逻辑。
品牌护城河:BBA卖的是豪华感,蔚来卖的是“全程无忧”的服务。充电体验,就是新势力的“4S店2.0”。
你看保时捷,Taycan的车主交车时能吃上“盒饭”,还能享受专属充电礼遇。这不是营销,是把服务做成仪式感。
所以,自建桩的本质,不是“基建”,而是“用户运营”。
竞品对比:谁在裸泳,谁在领跑?
我们拉几款车对比下:
品牌 充电站数量 是否开放 高压平台 用户体验
蔚来 5137座 全开放(优先车主) 800V ⭐⭐⭐⭐⭐
理想 ~2500座 部分开放(5C限自家) 800V ⭐⭐⭐⭐
小鹏 ~2000座 全开放 800V ⭐⭐⭐⭐
特斯拉 ~1800座(V4开放) 新桩开放 800V ⭐⭐⭐⭐
比亚迪 几乎为零 否 400V(主流) ⭐⭐⭐
小米 暂无规划 否 800V(待验证) ⭐⭐(暂无数据)
很明显,蔚来是“体验派”代表,理想在“技术+营销”上押注,而比亚迪和小米走的是“技术突围+外部依赖”路线。
未来谁更稳?我觉得是**“自建+开放分级”模式**最可持续。既响应政策,又保住核心体验。
开放之后,车主怎么办?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最关心的是:以后充电会不会更方便?会不会更贵?
我的判断是:
会更方便:更多桩接入公共网络,找桩难度下降。
但体验可能分化:普通桩“白菜价”,超充桩“会员制”。就像高铁,二等座人人都能坐,但商务座更快更舒服。
所以建议各位车友:
买车时问清楚:是否支持主流超充协议(如ChaoJi)?
关注品牌服务政策:有没有充电权益、积分抵扣?
别只看纸面数据:去实测一次长途补能,感受才最真实。
最后一个问题:充电桩,该不该“无差别”?
我认为,资源应该共享,但体验可以分级。就像高速公路,谁都可以上,但ETC车道就是更快。
车企建桩花了钱,理应获得一定回报。完全“无差别”,等于打击创新积极性。
最好的方式是:开放接入,但允许品牌通过技术、服务、会员体系构建护城河。
否则,谁还愿意当“蔚来”?
所以,比亚迪小米真的赢麻了吗?
短期看,省了钱;长期看,缺了魂。
补能网络,不是成本,而是通往用户心里的高速公路。
你愿意为“充电自由”多花2万,还是宁愿省下钱,忍受排队和慢充?
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老规矩,有问题尽管问,我看到都会回。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