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L6全新亮相性能革新引震撼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数据挺炸裂的。智己L6刚刚官宣开启全国试驾,但在此之前,智己汽车的累计亏损已经超过了30亿元。更夸张的是,上汽集团2022年财报里提到,智己的全年销量只有5000多辆,也就是说,每卖一辆车,智己理论上赔了60万。这么一看,简直让人怀疑,造车新势力这是在干嘛?赔钱赚吆喝?还是一头扎进了“烧钱无底洞”,出不来了?

别急,咱先捋捋。30亿亏损确实看着吓人,尤其是和5000辆销量放在一起。这种“单车亏损几十万”的说法,听着就像在嘲讽造车新势力搞不清商业逻辑。但实际上,这个数据并不能这么简单地套用在智己身上。为什么?因为这不是成熟车企的盈利模型,而是一个新品牌从零开始造车时必然会经历的阶段。它的成本结构、收入周期、研发投入,甚至市场策略,都和传统车企完全不一样。

智己L6全新亮相性能革新引震撼-有驾

先说亏损这个事。智己亏的这30亿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前期研发和生产投入。这不是日常经营产生的亏损,而是“沉没成本”——也就是你为了把一辆车从图纸变成实车,在早期必须投进去的钱。比如,智己L6使用的是上汽集团的全新纯电平台,还搭载了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研发这些技术需要几年的时间,动辄砸下十几亿上百亿。再加上工厂的产线改造、供应链铺设、智能驾驶系统的开发成本,这些钱在车还没卖出去的时候,已经花出去了。

那为什么传统车企看着不亏这么多?因为它们有成熟的产品矩阵,老车型的营收可以覆盖新车型的研发。而智己作为一个独立品牌,账面上看就是“孤军作战”,所有的前期投入都变成了亏损。再打个比方,传统车企像开了好多家饭馆,新开一家店的装修钱,能从其他店的盈利里出;但智己是新开的一家独立店,所有开店成本都写在它自己头上,看起来就特别惨烈。

接着说销量。5000辆确实不多,但也别忘了,智己L7是2022年才上市的第一款车,这个销量是它在试探市场、刚开始交付的结果。按照高端品牌的逻辑,一开始销量低于主流车型是正常的,毕竟人群定位就是小众精英用户。再说,智己的车均价在30万以上,定位豪华电动车,走的就是“慢工出细活”的路线,和那些一上来冲规模的品牌策略完全不一样。5000辆对传统车企来看是个小数字,对新品牌来说却是个起点。

智己L6全新亮相性能革新引震撼-有驾

再看看毛利率。造车新势力普遍被诟病“毛利低”,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赔本卖车”。但这里有个误区,毛利低并不代表车卖一辆亏一辆,而是研发、推广、售后等巨额间接成本分摊到每辆车上,导致账面上单车毛利看起来很窄。特斯拉早些年也经历过这种阶段,毛利只有个位数;蔚来、小鹏也在首款车推出时遇到过类似问题。智己的情况也是这样,首款车型的前期投入很大,而销量还没放量,摊销成本自然居高不下。

有意思的是,智己的这种“看着很亏”的状态,其实并不只有它一家在经历。看看国内其他造车新势力,几乎每家车企在推出首款车型时,都经历过巨额亏损。蔚来亏,理想亏,哪怕是最早上市的特斯拉,在Model S推出的头几年也亏得一塌糊涂。为什么?因为这不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而是一个“先烧钱造市场”的游戏。你得先砸钱把品牌打响、用户圈住,才能等到“规模效应”显现,成本下降,利润变得可观。

再看传统车企,其实它们也不是没有亏损。只不过因为它们的体量大,亏损数据被其他业务拉平了。比如大众集团在转型电动车时,因为研发MEB平台,几乎投了近百亿欧元;福特、通用这些老牌车企也在电动车上砸钱,亏了不少,只是它们账上有燃油车的利润撑着,看起来没那么明显而已。

智己L6全新亮相性能革新引震撼-有驾

所以,智己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从它现阶段的动作来看,更像是后者。造车这件事,尤其是电动车的研发,前期投入高、周期长、见效慢,但只要熬过前期的“烧钱期”,就能逐渐找到盈利的节奏。智己的几项技术,像固态电池、端到端大模型智能驾驶系统,这些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东西,但都是未来几年的行业趋势。如果它赌对了路子,那现在这30亿的亏损,就是在为未来铺路。

当然,这种战略性亏损的前提是,它有能力“熬下去”。新品牌的生死线有两个:一是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二是产品能不能打动市场。前者对智己来说,背靠上汽集团,有较强的资本支撑;后者从智己L6的产品力来看,安全、智能化、续航这些维度表现不错,市场接受度需要时间验证。

所以,这事看着确实吓人,但拆开来讲,其实逻辑还是清楚的。智己在经历所有新品牌都会遇到的“成长阵痛”,还没到“活不下去”的程度。要紧盯的,不是它现在亏了多少,而是它未来的路子对不对。造车新势力的特点就是,活在一个“时间窗口”里,抓住了机会就能向上发展,错过了就只能被淘汰。智己能不能撑到下一个爆发点,这才是决定它成败的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