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我们电车遍地跑,国外却放不下油车?3个大实话给你说清楚!

走在中国的大街上,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变化。

尤其是这两年,感觉整个城市的背景音都变了。

以前那种汽车发动机“轰隆隆”的声音小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很轻微的“嗡嗡”声,那是电流通过电机的声音。

放眼望去,马路上挂着绿色牌照的车子越来越多,简直就是一道移动的风景线。

为啥我们电车遍地跑,国外却放不下油车?3个大实话给你说清楚!-有驾

从高端的“蔚小理”到亲民的比亚迪,再到几万块钱就能开回家的五菱宏光小电车,各式各样的电动汽车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统计,去年七月份,我们国家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销量头一回超过了燃油车,这个比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这意味着,现在每卖出两台新车,就有一台以上是新能源的。

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国外,看看那些老牌的汽车工业强国,比如美国、德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的马路上,依然是传统燃油车的天下,电动车的影子虽然有,但远没有我们这么普遍。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纳闷了,为什么我们在电动车这条路上跑得这么快,而他们却好像还在慢悠悠地开着油车呢?

这背后其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是由好几个环环相扣的现实因素共同造成的。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国家层面的推动力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咱们国家发展电动汽车,不是某个企业心血来潮,也不是市场自发形成的潮流,而是一项从上到下、持续了十几年的国家战略。

很早以前,国家就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这事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能源安全和工业竞争力,必须举全国之力去办。

有了这个大方向,具体的支持政策就一套接着一套地来了。

最直接的就是给钱,也就是财政补贴。

你买电动车,国家就给你一部分补贴,直接把车价降下来了。

后来补贴虽然慢慢退了,但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政策一直延续着,这又能给老百姓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

为啥我们电车遍地跑,国外却放不下油车?3个大实话给你说清楚!-有驾

除了直接给钱,还有一套很厉害的制度叫“双积分”,简单来说就是给车企定了规矩,你生产的燃油车越多,就越需要生产足够数量的新能源车来平衡,否则就要花大价钱去买积分,不然连生产燃油车的资格都可能受影响。

这一下子就从源头上调动了所有车企的积极性,不管你原来是做油车的还是做电车的,都得拼命往新能源方向转。

地方上的各种配套措施也跟得很紧,比如搞“以旧换新”活动,你淘汰旧的油车换电车,再给你一笔补贴。

更厉害的杀手锏是在那些交通压力巨大的大城市,比如上海和北京。

一张燃油车的牌照,通过竞拍的方式,价格能高达十几万元,比一辆车本身都贵。

而新能源汽车的绿色牌照,只要符合条件就能免费申领。

这十几万的差价,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足以改变购车决定的。

再加上绿牌车在很多城市还不限行,享受优先路权,这一系列的便利,让消费者在买车时,天平自然而然地就倒向了电动车。

反观国外,他们的政策就显得摇摆不定,缺乏这种长期的、坚定的支持。

比如德国,之前也提供购车补贴,但去年底说取消就取消了,结果电动汽车的销量立刻就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在美国,电动车政策更是成了两党斗争的工具,一届政府推出的税收抵免优惠,可能下一届政府上台就想方设法地给废除了。

这种政策上的不确定性,让汽车制造商不敢放开手脚去投资,消费者在购买时也会犹豫不决。

他们那边买油车本来就没什么限制,加油站遍地都是,自然也就没有那么迫切地要去拥抱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事物。

其次,咱们再来说说造车的“家底”。

光有政策推动还不行,车子得造得出来,而且价格得让老百姓接受。

这一点,中国现在有着全球独一无二的优势,那就是我们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完整、最高效的电动汽车产业链。

为啥我们电车遍地跑,国外却放不下油车?3个大实话给你说清楚!-有驾

一辆电动车,最核心、最值钱的部分就是“三电”系统,也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

而在电池这个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

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市场份额一度超过了全球的一半以上,很多国际知名的汽车品牌,用的都是他们家的电池。

还有像比亚迪,不仅自己造车,它研发的“刀片电池”在安全性和耐用性上也备受好评。

从最上游开采锂矿,到中间生产电池材料,再到最后组装成电池包,整个链条上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环节,我们都能在自己国内完成。

这种高度的本土化,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数据显示,和十多年前相比,我们国家动力电池的成本已经下降了九成以上。

成本降下来了,电动车的最终售价才能有竞争力,才能让普通消费者买得起。

现在国内市场上,十来万块钱就能买到一辆续航、配置都很不错的电动车,这在国外是很难想象的。

而国外的汽车工业,虽然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根基深厚,但在电动车这个新赛道上,却面临着产业链的短板。

尤其是在电池制造方面,欧洲和美国都显得力不从心。

他们也想建立自己的电池工厂,摆脱对亚洲供应商的依赖,但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和成本控制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赶上来的。

比如欧洲一些被寄予厚望的电池企业,在与我们亚洲企业的竞争中,因为成本降不下来,技术不够成熟,最后甚至走到了破产的境地。

这就导致他们生产电动车,要么就得高价从中国、韩国进口电池,整车成本自然就高;要么就只能慢慢地自己研发,但市场是不等人的。

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家开着一个大超市,什么原材料都有,又便宜又全;而他们想做一道菜,还得跑到我们这里来买核心的调味料,这成本和效率自然就没法比了。

最后,也是和我们每个车主关系最密切的一点,就是使用起来方不方便,划不划算。

为啥我们电车遍地跑,国外却放不下油车?3个大实话给你说清楚!-有驾

电动车有两个最大的顾虑,一个是续航里程,怕开到半路没电了;另一个是充电,怕找不到充电桩或者充电要等很久。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国家又一次发挥了“基建狂魔”的本色。

在过去的几年里,全国各地建起了密密麻麻的充电网络。

截至2023年底,全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已经超过了两百万个,算上车主自己安装的私人充电桩,总数更是超过了五百万。

现在,无论是在城市里的商场、写字楼、居民小区,还是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找到充电桩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了。

这个充电网络的快速普及,极大地缓解了大家的“里程焦虑”。

更吸引人的是使用成本。

中国的电价相对便宜和稳定,尤其是在晚上用电低谷时段充电,一度电也就几毛钱。

算下来,开电动车跑一百公里的花费,可能也就十块钱出头,比坐公交地铁都便宜。

而同期的油价呢,动辄八九块甚至更高,加满一箱油要好几百块,让人心里直滴血。

这种巨大的运营成本差异,对于每天都要开车的上班族,尤其是对于网约车司机这样的群体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

换成电动车,每个月省下来的油钱就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相比之下,国外的充电环境就没那么友好了。

欧洲很多国家,特别是南欧的西班牙、意大利这些地方,充电设施的建设非常滞后,充电桩数量稀少,这直接影响了人们购买电动车的意愿。

而且,他们的能源价格普遍很高,尤其是在一些欧洲国家,电费贵得惊人。

同样是给车充电跑一百公里,我们在国内可能只需要花一杯奶茶的钱,在德国可能就要花掉六七十块人民币。

这样一来,电动车在运营成本上的优势就被大大削弱了。

充电不方便,用电又贵,对于那里的消费者来说,继续开一辆熟悉的燃油车,似乎是一个更省心、更靠谱的选择。

所以说,正是这种在政策支持、产业链基础和日常使用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巨大差异,共同造就了今天中国电动车市场一片繁荣,而国外市场却还在犹豫和观望的局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