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朋友老张刷完手机,突然在群里发了一句:“完了,我那辆梦中情车,明年要多花两万块了。”
他盯了半年的某款插电混动SUV,最近刚准备下单,结果一查政策——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要“升级门槛”了。他看中的那款低配版,极可能因为纯电续航不够、油耗偏高,被踢出免税名单。
这事儿不是个例。
2025年9月22日,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新规:从2026年开始,能享受购置税减免的新能源车,必须更省电、更节能。
比如,插混和增程车的纯电续航,必须达到100公里以上;油耗和电耗也得比现在更“卷”。
一句话:车,得更先进,才能继续免税。
这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淘汰赛。
那些靠“政策红利”活着的老旧车型,正被一点点请出舞台。
比如一些早年靠“50公里纯电续航”勉强搭上免税末班车的插混车,或者电耗高得离谱的微型电动车,明年很可能就没了优惠。
而买这些车的人,大多是预算有限的城市通勤族、县城家庭、网约车司机——他们不是不想买好车,而是现实逼着他们在“便宜”和“先进”之间做选择。
但你发现没有?
我们熟悉的比亚迪DM-i、理想、问界这些主流车型,早就悄悄把续航拉到了150公里以上,电耗压得比新规还低。
它们根本不怕新规,反而成了赢家。
这场政策升级,表面上是“卡门槛”,实则是把市场从“能上牌就行”推向“好车才配被奖励”。
技术跑得快的,继续吃肉;跟不上的,连汤都喝不着。
政策从不温柔,但它永远在推着我们往前走。
它用一张免税单,逼车企造更好的车,也逼我们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才叫“划算”?
是现在省下一两万,买一辆三年后就被淘汰的车?还是多掏一点,换一辆能开得更远、更省、更体面的车?
如果你正打算买新能源车,听一句实在话:
别再盯着“最低配”和“限时优惠”了。
去查查这款车的续航、电耗,看看它能不能过得了2026年的门槛。
毕竟,省下的购置税是小钱,别让一辆“过气”的车,困住你未来五年的出行自由。
就像老家菜市场那句老话:“买菜要挑新鲜的,买车也一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