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到小米SU7,有没有觉得味儿都不太一样?身边不少人把它当成“人生第一辆保时捷”,虽然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属于自我感动,但看看这车的颜值和科技体验,再加上雷老板的流量加持,难怪三十万的销量说来就来。可是这才上市多长时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一纸公告,小米要召回近12万辆SU7,辅助驾驶出了问题。怎么回事,科技感成了隐患?小米的高性价比要不要打个对折卖?开小米是不是就得担着吃螃蟹的风险?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
大家想想,这波召回占了总销量三分之一,问题出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这个招牌功能。小米吹得最响的一项技术,现在却在极端情况下认不清风险,还可能让司机来不及反应出事儿。这是小事儿吗?你愿意告诉父母、亲戚或者自己每次高速,开这个“黑科技”你心里不打鼓?说实话,稍有点理性的人,心都会悬一会儿。
实际上,辅助驾驶早不是谁玩的独门秘籍了。特斯拉这些年也因为它被召回过几次,动辄几十万辆,最后靠OTA远程升级迅速解决,表面看好像是行业的通病,但咱们想一想:特斯拉和小米的身份一样吗?特斯拉在电车里混了多少年?小米才刚开始卖车,前一脚还忙着秀“我们不造车”,后一脚就进场搞得大家都以为智能电车门槛这么低。可在电车这领域,没有一劳永逸一说,安全永远第一个,哪怕你吹爆自己是智能科技企业。
再说个细思极恐的节点。大家还记得4月那起“小米SU7自动驾驶致死”事件吗?网上一通舆论,雷军本人直接消失一个月。咱们都知道,车和手机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手机出Bug,大不了死机,车出事,人就真可能没了,这事不用粉饰,所有智能车企都该天天拿来敲警钟。
问题出在哪里?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门槛一点没低。它不是把手机的系统封装进方向盘那么简单。算法、传感器、场景库,啥都是糙活细活一块打。小米虽然工程师多,软件IOE那叫一个溜吧,但“算法主导一切”其实就是别人在深水区溺水你才刚跳下池子,到处都是坑。辅助驾驶功能有大面积的技术漏洞,这才是最让人怕的。你说别的厂家也会出现,是不是小米也能跟着“松口气”?没那么简单。
召回=简单升级?有网友说,小米这次召回是OTA更新,不用跑4S,不麻烦,门店覆盖那么广,很快就能解决。可你细想,真的是“升个级就万事大吉”了?背后暴露出来的,从设计、测试到上线的流程管理、技术储备、极端场景应对能力,你能升出来吗?你敢保证只这一次?假设用户以后还得隔三差五地升级来修Bug,用户会成为什么?小白鼠,更新测试员。谁敢相信下一次不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其实消费者说白了已经给过小米机会了。国产新能源卷到今天谁都不容易,大家喜欢小米不光是因为雷总煽情演讲,也有点“给国货一次机会”的情怀在里面。小米进军汽领域,带着手机时代那套性价比打法,强调“打破行业壁垒”,可是你破的不只是价格和功能的壁,也顺带把自己的马脚全露出来了。技术壁垒不是含糊的,汽车行业太残酷了。你觉得自己是科技公司就能在安全和质量上和传统一线品牌持平吗?人家好歹踩了二十年坑。
最关键的其实是信任。辅助驾驶这次亮大雷,短短数月两次召回,用户铁定会琢磨:这是技术成长的阵痛,还是没能力的表现?曾经下单的或者准备下单的犹豫了,SU7的二手价格估计也得往下泻。车这种消费品,信任一旦动摇,恢复非常难。你把卖点全压在“自动驾驶”上,现在一揭锅就是臭的,这跟把饭碗扔地上一样。
那小米到底该怎么办?是选择“放弃这张王牌”,变回“国产高性价比大屏轿车”老路,还是跟雷军在台上誓师说的一样,非得做个科技领军企业,坚持技术突破?其实无论哪个思路都不容易。你真要放弃辅助驾驶,变成家家都能下单的电车,小米还剩什么核心价值?你咬着牙坚持研发,频繁出事儿,用户还等不等你?市场根本不给你慢慢试错的时间。
最现实的做法只有一条:咬着牙做好每一次升级,翻遍所有可能出问题的代码和场景,不留任何侥幸心理。必须拉齐行业最高标准甚至超越它,每一次OTA不是补漏洞,是给用户“安全感的交付”。雷军以前讲过,小米造车是“创业以来最大的一场豪赌”,可这场赌注不是靠情怀和营销就能压胜的。
安全永远第一。你造出来的东西,飞多快跑多美都没用,第一保证人命无忧。特斯拉能多次召回还能立住脚,是他们把安全这条底线立住了。哪怕用户吐槽辅助驾驶太保守,不敢用,也至少踩住刹车线。小米眼下得忍一次痛,主动承认此次召回的不仅是Bug,更是技术体系的短板和管理上的失误。公司各条线都要有态度,要让车主看到:哪次出问题,你远比“补补软件”要重视100倍。
可信任的企业,不是谁自来水多就够了,还是得过自己那一关。雷军该怎么破?主动透明、敢于接受最狠的批评,拉一批真懂自动驾驶的安全团队,把辅助驾驶的技术方案推倒重来,哪怕慢一点,也要把所有极限工况、一切不确定场景全都摔一百遍。别到时候关键时刻再掉链子,那可就不是车主被黑,是品牌直接被打进地缝。
最后再问大家一句:你觉得只要小米“修好了技术、发个致歉声明”就能让车主重新信了吗?现在敢打包票给新能源车站台的人,都不是图新鲜,而是真的想看到中国公司把‘安全’和‘创新’二字一同写在招牌上。汽车行业就是这样,来不得半点含糊,只要放松一次,下次可能就不止是召回那么简单了。
所以雷军必须破自己的局,小米必须过自己的关。别只管销量和噱头,安全+体验双手一起往上抬,才是真正的硬通货。哪个企业能长久,不就看你能不能抗得住最坏的时刻么?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