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汽车江湖风云诡谲,曾几何时被奉为圭臬的油电混合动力,如今却门庭冷落,着实令人唏嘘。
想当年,油电混合汽车横空出世,简直就是车市里的一股清流。那时节,普罗大众囊中羞涩,油价却扶摇直上。燃油车饕餮般吞噬汽油,动辄七八个油耗,一个月下来,光是“喂饱”这铁家伙,就得耗费数千大洋。油电混合则不然,四五个油耗,如同锱铢必较的守财奴,一下子省了一半开销!更妙的是,它无需插电补能,免去了不少跼天促地的烦恼。彼时,丰田与本田仰仗这门独步天下的技艺,赚得钵满盆满。旁人若想染指,需俯首称臣,缴纳一笔数额不菲的专利费。
时过境迁,新能源汽车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如同挟泰山以超北海,直接将油电混合汽车逼至阽危之境。2024年的统计数据,插电混动车型扶摇直上,占据了混动市场的大半壁江山,高达71%。反观油电混合,仅占区区13%,委实是相形见绌。
那么,这油电混合汽车,明明既能撙节油耗,又能省却桩端之扰,为何却难逃式微的命运呢?究其原因,盖因插电混动汽车,更胜一筹!尽管需仰仗充电桩补给能量,可眼下充电桩早已星罗棋布,俯拾皆是。谁还屑于那无法插电的油电混合?
再者,插电混动汽车与油电混合汽车,技术理路截然不同。前者以电驱动为主,后者则以燃油引擎为核心。这两种迥异的路径,带来的驾乘体验,亦是霄壤之别。试想一下,驾驶着一辆插电混动,起步便由电机驱动,静谧而平顺。在都市丛林中穿梭,几乎可以视作纯电动汽车来使用。而油电混合呢?仍需仰仗燃油引擎,电机仅是聊胜于无的辅助。
不仅如此,现如今的插电混动汽车,在智能化领域亦是登峰造极。诸如“沙发、冰箱、大彩电”等奢华配置,应有尽有。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更是令年轻消费者趋之若鹜。反观油电混合,在智能化层面,与传统燃油车并无二致。在这个时代,谁不想体验一把科技带来的酣畅淋漓?
最为关键的,莫过于牌照政策!油电混合汽车,需悬挂蓝牌,该限行限行,该摇号摇号。而插电混动车型,则可直接申领绿牌,免购置税,免上牌费,且不限行不限号!这般天壤之别,瞬间拉开了差距。试想一下,在一线城市,一张绿牌的价值几何?简直就是通行无阻的尚方宝剑!
不妨举例说明,鄙人的一位友人,夙兴夜寐地盘算着换车事宜。起初,他也曾考虑过油电混合,觉得省油又省心。可后来,他试驾了一辆插电混动,便被其智能化配置与绿牌政策彻底俘获。他如是说:“这绿牌,简直是雪中送炭!有了它,通勤路上再也不必提心吊胆,生怕被限行了。”
再说说另一桩轶事。敝人的一位亲戚,早年购入了一辆油电混合版汉兰达,风雨兼程数载,的确撙节了不少燃油开支。可最近,他毅然决然地置换了一辆插电混动SUV。他感慨道:“当今之世,智能化愈发重要。我那辆老汉兰达,车机系统过于陈旧,使用起来颇为不便。而且,插电混动还能进行远程操控,盛夏时节提前开启空调,寒冬腊月提前预热车辆,这种用户体验,油电混合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插电混动汽车,虽需充电补能,却能带来更低的油耗、更智能的车机系统,以及令人艳羡的绿牌特权。反观油电混合,虽省却了充电之苦,却在油耗、智能化、牌照等方面,处处受制。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归根结底,油电混合汽车的日渐式微,乃是技术迭代的必然结果。它曾是过渡时期的杰出之作,如今,却已功成身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同昔日风靡一时的大哥大,如今早已被时代所抛弃。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油电混合汽车的价值。在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过程中,它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让更多人接纳了混合动力技术,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油电混合汽车的未来又在何方呢?窃以为,它或许会在某些特定的细分市场,例如对续航里程要求较高的地区,抑或是充电设施尚不完善的偏远地带,继续苟延残喘。但总体而言,它的市场份额必将日渐萎缩。
是以,面对时代的洪流,吾辈当秉持虚怀若谷的姿态,不断拥抱新事物,迎接新变局。否则,终将被时代所遗弃,甚至连一声惋叹都换不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