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10月的销量数字出炉,大家都在讨论。170,731辆,下降了大概8%。这个数字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毕竟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都是快速增长的节奏。你要说哎呀,疫情几乎结束,车市不景气还没退,也是事实。但换个角度,你发现新能源车的逆势增长反倒挺扎心。
数据显示,新能源10月卖了46,964辆,涨了不到5%。这个增长不像造车新势力那么跳跃,但在整个传统车市疲软的背景下,还是算出奇的。看看背后的逻辑:电池成本下降、补贴政策调整、用户接受度逐步提高。可细想的话,新能源市场其实也不全光明,差不多50%的车还是在补贴推动下卖出。补贴一退,走量的动力会不会变?这个问题我也在犹豫。
你知道我为啥关注这个吗?我身边朋友去年还问:新能源车是不是炒作?续航咋样?他试驾特斯拉Model 3,也觉得能跑长途,有牌子,就行。可实际上,像广汽新能源那样,结构性转型压力大得很。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传统车的下滑,我在渠道上倒是听到不少经销商抱怨:前年冲量,去年还行,今年车都呛声,买得少了。感觉他们都在抖,不是产品不好,是市场乱了。经销商持续压库存,压力也大。过去几年,渠道里的库存真的增加不少,两三个月的销量,很多店都堆满了陈旧车型。我翻了翻库存管理表,保守估计,国产车经销的平均库存在八到十台之间,少部分大店还能撑个二十台左右。
那供应链呢?还记得去年供应链断档,那次采购变得像买——心知肚明,涨价几率大。现在供应链逐步恢复,但价格却难回原点。就像我朋友家花园种菜,去年缺苗缺肥,今年苗充足了,但肥料也贵了,品味都调高了点。
说句题外话,我遇见过一个修理工,他说:车修得动我都烦死,配件来来去去,不靠谱。实体店修车成本每百公里在1.2元左右(这数据估算的,估计差不多),但配件的价格涨了不少,修一次车得多掏一百块。你说他不烦?而且,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让他都觉得根本跟不上节奏。但他还说:大部分客户都是糊涂虫,非要换个最便宜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想到一个细节。很多车型的价钱差不多,比如一辆A级车,和几年前相比,价格涨了大概8%,但配置提升至少50%。有意思的是,消费者其实不怎么care,是不是真的懂车?这个问题倒让我犹豫。因为经常听到一句话:你买车,不就是买个面子和用车方便么?这个他们误解得挺厉害。
另一方面,新车中的差异化越来越模糊。比如说一辆合资SUV,基本配置都接近了,渠道的差异化反倒变成了服务和颜值。有人会说:你看,A品牌比B品牌贵五千块,不是因为质差,而是行事风格不同。但实际上,客户买车,不就图个拿得出手的感觉,产品背后的故事还蛮重要。
过去我也天真以为技术越先进,销量越好。但现实告诉我,用户的心理变化比技术更重要。说到车载系统——Tplink和Apple CarPlay的需求几乎一样,可厂商推陈出新的速度,明显比用户升级换代快。用户会想:这车用着方便,别整出什么乱七八糟的功能,弄巧成拙。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行业转型,不得不提渠道的变化。去年渠道那边流行开门红、旺季提前,但今年统一感觉冷清。我身边有经销商暗示:消费大环境差,老客户都在观望,新客户变少。到底是购车需求没那么旺,还是大家都在等着更便宜?反正,什么时候调低门槛,客户才敢出手变成潜规则。
我还在想,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到,新能源车的二手市场似乎也在慢慢浮现换血行情。几个月前,有朋友出手买了台二手特斯拉,发现比新车便宜大概20%左右。感觉这不仅仅是价格战,更多是成熟了的二手市场。可惜我不敢保证,这市场会不会像燃油车一样,几年前那么成熟。
我一直觉得,行业的转变就像是大河奔流,不会那么快,而是在不停波动。过去几年,厂家都在追求速度——新车型,快速推出,市场感觉高频率更新。可更成熟的产品,要等待时间沉淀——像我朋友说,买车还是看油耗、看可靠性,而不是技术参数的炫技。
你有没有感觉,未来的车会变得像手机一样多样化?还是会变成装修房子一样,像拼搭?尤其看到某些车企推出微型代步车时,那种细分市场自我包围的态势,还蛮有趣的。
市场的转折点在哪里?我猜,可能在于用户接受度。就算新能源继续普及,当然也不能全靠补贴,市场怎么走,还得看用户买账的意愿。这一年,每次开车经过某家门店,看到排队试驾的还是那么少,笑着想:新车的新鲜劲,能撑多久?恐怕,真正决定行业未来的,还是普通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和体验。
问一句:你觉得,未来几年,传统燃油车还能站多久?我没细想过这个问题,感觉还得看,政策、经济、技术怎么磨合才行。就是说,未来的路,谁都看不到尽头吧。只希望这片市场,不会变成只剩下电池和充电桩的战场。
——把这些琐碎的想法,堆在一起,就是我对这个行业的感慨。虽然每天都在追车、跑市场,但心里那点疑问一直没有解决:我们这些从业者,是在引领转型,还是被转型推着走?不确定。你们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