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发给欧洲供应商的内部文件被曝光了白纸黑字写着:6月的货款拖到8月或9月再付。 这还没完文件里还抛出一个“艰难选择题”要么接受日产延期支付外加一点利息补偿要么找银行中介汇丰帮忙垫付可能产生手续费。 供应商们看着这份文件直发愁。
这份文件掀开了日产的财务冰山一角。 就在一年前的2024年3月日产还被曝光耍花招违规克扣了36家供应商的货款金额高达30亿日元(约1.4亿人民币)。 那会儿日产账面上还是赚钱的。 短短15个月情势急转直下它连按合同付钱都成了问题。 这已经是2025年内第二次要求延期付款了。 知情人士透露这波操作和当年房地产巨头恒大拖欠供应商款项、靠新债补旧债的玩法几乎如出一辙。
日产的财务窟窿有多大? 看它自己发布的预估就触目惊心。 2025年4月到6月短短一个季度预计营业亏损高达2000亿日元(约99.3亿人民币)。 算到每一天相当于净亏1.1个亿。 亏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为了止血新上任的CEO伊万・埃斯皮诺萨动手快准狠。 全球范围裁掉2万名员工相当于员工总数的15%这是大刀阔斧的瘦身。 同时7家工厂即将关门连原先计划中的电池工厂建设也被直接叫停。 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短期内砍掉248.5亿元的成本开销。
这些猛药反映的是日产地基的大松动。 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最近集体出手把日产的债务信用评级打入了“垃圾级”。 通俗点说就是业内认为它借的钱风险很高以后融资借钱只会更难更贵。 曾经风光无限的盈利机器如今深陷泥潭。
更深层的隐患藏在日产的账本里。 截至最近一份报告它账上躺着大约1093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及等价物。 听起来不少? 问题是它马上就要还348亿元到期的债务。 这点现金应付眼前的债务已经捉襟见肘更别提维持日常运营和未来投资了。 资金链绷得嘎吱作响。
所有危机都绕不开日产在市场上最关键的那张牌轩逸。 曾几何时轩逸在中国市场所向披靡和奇骏联手把日产推上156万辆的年销巅峰。 那时候的日产春风得意马蹄疾。 风水轮流转2025年日产在华年销量滑落到69万辆左右。 虽然轩逸现在依然能挤进紧凑型轿车销量的前列位置它在日产整个体系里的分量和风光已大不如前。
轩逸为什么难救主? 问题出在两个层面。 首先面对以比亚迪秦PLUS DM-i为代表的国产插电混动车型的凶猛围剿像轩逸这样的老牌燃油车王牌阵地正在被不断蚕食。 竞争对手不仅在价格上毫不留情还在技术和体验上不断碾压。 秦PLUS DM-i一个月销量常常突破4万辆这个数字给了轩逸巨大压力。
其次日产自己在产品决策上也栽了大跟头。 早几年强行在中国市场推广消费者不买账的三缸发动机车型就是一场灾难性误判。 这不仅让轩逸等主力车型销量暴跌更严重伤害了品牌的消费者信任。 口碑坏了市场丢了回头太难。
最要命的是整个行业的转向。 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浪劈头盖脸打过来。 而日产的电动化步伐在对手面前显得犹豫不决节奏完全跟不上趟儿。 2025年1月推出的战略电动车日产N7官方号称45天交付量破万。 这数据单看还不错? 拿出来和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一比立刻显出差距。 国内那些头部品牌经常可以一周就卖出1万多台新车抢订单的速度是按天甚至按小时计的。 日产推新车的节奏和效率明显被甩开了一个身位。
过去辉煌的销售成绩和个别热销车型在汹涌的结构性危机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体系老化、转型缓慢、资金枯竭这些沉重的病症不是一个“家轿之王”的名号能治疗的。 曾经预言“日系三强恐步恒大后尘”的声音至少在日产身上正在一点点变成令人窒息的现实。 当供应商要担心货款、债主紧张信用评级时车造得再多也难掩大厦根基的松动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