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过渡产品呢,带电油箱成销量密码,华为功不可没!

此前华为与奇瑞合作的智界R7公布销售数据,其增程版车型在订单结构中占比达70%,远超纯电版本。

原本被定义为"过渡方案"的车型,正凭借"可油可电"的复合优势改写市场格局。

说好的过渡产品呢,带电油箱成销量密码,华为功不可没!-有驾

增程式车型的逆势上扬

2024年国内增程式电动车销量达118万辆,同比激增84.2%,理想汽车靠单一增程路线连续三年盈利,问界M5增程版累计交付超15万台,大众ID.ERA等传统车企产品也相继入局。

数据背后是消费逻辑的转变,当纯电车型陷入续航与充电焦虑时,增程式以"300km纯电续航+1500km综合续航"的组合上下通吃。

增程式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场景适配性,通过"发动机发电+电机驱动"模式,日常通勤可纯电行驶(如智界R7增程版日均通勤50km可实现一周一充),长途出行则启动增程器补能,彻底消解里程焦虑。

华为DriveONE增程3.0系统的800V超充架构,更实现10分钟补充400km续航,将补能效率逼近纯电车型。

说好的过渡产品呢,带电油箱成销量密码,华为功不可没!-有驾

但技术争议从未停歇,高速工况效率衰减明显在120km/h以上高速行驶时,增程器需持续高负荷发电,部分车型馈电油耗升至6.5L/100km。

相比同级别燃油车并无显著优势,甚至在极端高温/低温环境下,油耗还会进一步上升3%-5%。

电池负荷与衰减问题为兼顾纯电续航与增程发电,增程式车型电池需频繁在20%-80%区间充放电,长期使用后电池容量衰减速度较纯电车型快约10%。部分早期车型使用3年后,纯电续航缩水达20%。

结构复杂度高于纯电车型尽管取消传统变速箱,但增程式系统包含发动机、发电机、电池组、电控系统四大核心模块,零部件数量比纯电车型多30%。

直接导致维修保养成本增加(单次小保养费用约800元,比纯电车型高40%),且发动机震动噪音控制仍需依赖隔音材料堆砌。

真实需求驱动下的理性选择

消费者对增程式的青睐,是对"使用场景成本"的精细计算理性之选。

日常通勤经济性:以北京用户为例,纯电模式每公里成本仅为燃油车的1/6;年均2万公里城市通勤,电费支出比燃油车节省1.2万元以上。

长途出行确定性。庆期间某自驾游论坛调研显示,78%的增程式车主表示"无需提前规划充电桩",而纯电车主单程超500km的出行中,62%遭遇过充电排队或功率骤降问题。

在上海、广州等限牌城市,增程式可上绿牌且购车成本比纯电低3-5万元;同时因保留燃油补能能力,3年车龄保值率比纯电车型高15%-20%(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

但消费端亦存在隐忧,部分车企为压低售价,在增程器排量上"做减法"(如采用1.2T三缸发动机),导致高速动力储备不足,超车时出现明显顿挫;部分低价车型的增程器噪音在馈电状态下升至65分贝,影响NVH体验。

技术路线的分歧与共识

华为的增程式布局呈现"技术过剩"特征——将800V超充、ADS智驾系统、鸿蒙座舱等纯电优势技术下放,打造"油电同权"体验。

但行业对其定位存在明显分歧:支持方观点(代表:理想、华为):增程式是"现阶段最优解",符合中国充电基建区域不均的现实国情,且通过技术迭代可不断逼近纯电体验。

预计2025年增程式车型纯电续航将普遍突破500km,馈电油耗降至5L/100km以下。

质疑方观点(代表:部分传统车企技术高管):增程式本质是"妥协方案",能量二次转换导致系统效率天花板明显(最高约75%),而纯电平台通过固态电池(2027年量产)可实现1000km续航+10分钟超充,届时增程式将失去存在价值。

说好的过渡产品呢,带电油箱成销量密码,华为功不可没!-有驾

市场数据显示这种分歧正在量化,2024年增程式车型在20-30万元家庭SUV市场渗透率近30%,但在15万元以下小型车和40万元以上高端纯电市场,渗透率分别仅10%,呈现明显的场景化细分特征。

技术边界在哪?

增程式技术的存续空间,取决于两大核心变量:

  1. 纯电补能网络的完善速度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车桩比降至2.5:1,但乡镇地区覆盖率不足30%。若2027年前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超充站100%覆盖,增程式的长途补能优势将缩水30%-40%。

  2. 电池技术的突破节奏当4C超充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350Wh/kg)实现量产,纯电车型可在15分钟补充800km续航,届时增程式的"油电双补"优势仅剩应急场景,市场份额可能回落至10%以下(中科院欧阳明高团队预测)。

但短期来看,增程式仍有明确价值:在商用车领域,增程式重卡凭借1200km续航+15分钟快充,已在港口物流场景实现替代率20%;在西北、东北等严寒/偏远地区,其销量占比达新能源车型的45%,成为事实上的"区域刚需"。

结语:

理性看待技术演进中的现实选择,增程式车型的热销,不是技术倒退的信号,而是市场需求与产业现状的理性耦合。

它用"带电油箱"的方案,解决了纯电车型尚未完全攻克的补能痛点,同时暴露了自身在高速效率、长期可靠性上的局限。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增程式意味着在"当下便利"与"未来趋势"间求得平衡;对于行业而言,这一技术的存在,恰是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真实注脚。

当我们讨论增程式是否为"过渡产品"时,更应看到:所有技术路线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解决方案。

在固态电池尚未普及、充电网络仍需完善的今天,增程式用务实的方式推动着电动化进程;而当技术奇点到来,它或许会完成使命退居幕后。

但无论如何,这种直面用户痛点的创新思维,始终是产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说好的过渡产品呢,带电油箱成销量密码,华为功不可没!-有驾
述(最多18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