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smart,成都车展群访,干货纪要全解析

最近的成都车展上,要说哪个品牌的变化最让人感觉意外,smart绝对算一个。

在很多人印象里,smart就是那个在城市里见缝插针、停车方便的两座小可爱。

可这次,smart不仅带来了一款体型不小的中型SUV精灵5号,还给它装上了一套“超级混动”系统。

对话smart,成都车展群访,干货纪要全解析-有驾

这一系列操作让不少人心里犯起了嘀咕: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smart吗?

它是不是要放弃自己的“小巧”定位,变得越来越普通了?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听听smart的高管们是怎么说的,看看能不能把这背后的门道弄明白。

首先,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smart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推出一套插电混动技术,也就是他们所说的EHD。

现在市面上,很多品牌都在主推增程式电动车,续航里程动不动就喊到四五百公里,听起来很厉害。

smart的这套系统,在数据上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夸张,这背后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smart的首席技术官羊军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很实在的解释。

他告诉我们,增程式和插电混动虽然都用油也用电,但工作原理有很大不同。

增程式电动车,简单来说,就像是一台纯电车背着一个“充电宝”,这个充电宝就是发动机,它的主要任务是发电给电池充电,一般不直接驱动车轮。

这样一来,如果电池电量用光了,也就是在亏电状态下,单靠那个小小的发动机发电来驱动车辆,动力就会感觉有点跟不上,性能会下降。

而smart的这套EHD系统则不同,它是一套真正的插电混动系统。

发动机不仅可以发电,更关键的是它还能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参与驱动车轮,和电机一起发力。

这就好比一个篮球队里有两个主力得分手,而不是一个得分手带一个只负责传球的后勤。

当车辆需要急加速或者在高速上巡航时,发动机和电机可以协同工作,保证动力随叫随到,即便在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下,车辆的性能也不会有明显的衰减,驾驶体验更好。

而且,羊总还透露了一个信息,他们家的纯电版精灵5号,电池容量已经做到了100度,纯电续航里程能达到740公里。

这个续航水平,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了。

那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搞个混动版呢?

对话smart,成都车展群访,干货纪要全解析-有驾

答案是为了拓展使用场景。

有了这套混动系统,车主就可以彻底告别续航焦虑,无论是想自驾去遥远的西部,还是去冬季寒冷的东北,都不用再担心找不到充电桩。

当然,他们也考虑得很周到,未来还会推出电池小一点的插混版本,这类车型的价格会更亲民,主要面向那些想从传统燃油车过渡到新能源车的用户。

而且这种小电池版本的亏电油耗非常低,官方数据是百公里大约4.4升,这比绝大多数同级别的燃油SUV都要省油,同时还能享受到接近纯电车那种安静、平顺的驾驶感受。

说完了技术,我们再来聊聊那个更核心的问题:smart是不是越做越大,变得不再“smart”了?

从最初的两座小车,到现在的精灵1号、3号,再到中型SUV精灵5号,smart的体型确实在不断“膨胀”。

很多人觉得,smart的灵魂就在于它的小巧和灵动,现在变得这么大,是不是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面对这个问题,smart的首席营销官张明霞女士的回答,为我们揭示了品牌未来的发展方向。

她坦言,自从五年前品牌独立运营以来,核心目标就是“焕新”。

他们不希望smart被永远地定义为“两座小车”。

品牌的核心精神是敢于尝试和创新,而不是固守在过去那个虽然经典但已经非常小众的市场里。

如今是智能电动汽车的时代,smart希望抓住这个机会,将先进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技术应用到产品上,进入更主流的细分市场,让更多人体验到smart的品牌魅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smart规划了清晰的产品路线。

目前我们看到的精灵1号、3号、5号,都属于“单数产品线”,它们以SUV或者轿跑SUV的形态为主,满足当前市场对SUV车型的喜爱。

而更让人期待的是,明年他们将推出“偶数产品线”。

张明霞女士明确表示,下一款偶数车型在车身形态上将会有重大突破,它将不再是SUV。

这无疑给市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会是轿车?

对话smart,成都车展群访,干货纪要全解析-有驾

还是其他更有创意的车型?

她说,smart的目标是在传承与突破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既要保留品牌独特的创新基因,又不会被过去的形态所束缚。

有趣的是,羊总还从研发的角度补充了一点,他说,其实从技术上讲,造大车比造小车要更容易。

因为小车需要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布置下复杂的机械结构和电子设备,同时还要保证车内空间、操控性能和碰撞安全,这对工程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成本也因此居高不下。

所以,虽然smart的车身尺寸变大了,但他们是有所克制的,比如精灵1号和3号的尺寸在同级别中依然保持了相对小巧的姿态。

他们追求的是通过优秀的设计和工程能力,在有限的车身尺寸内实现内部空间的最大化,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车身拉长。

那么,既然smart的这套混动技术来自吉利集团的“雷神电混”,而吉利旗下的领克、沃尔沃等品牌也都在使用这套系统,smart的版本又有什么不同呢?

总不能是简单地换个车标吧?

对此,羊总解释说,虽然技术同源,但应用和调校却千差万别。

首先,smart用的是最新一代的雷神电混系统,技术上是比较前沿的。

更重要的是,每个品牌的研发团队都会根据自己品牌的定位和目标人群,对整套动力系统和底盘进行精心的调校。

这就好比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会做出风味完全不同的菜肴。

smart团队的目标,就是将车辆调校出一种兼具高性能与静谧舒适的独特质感,让发动机的介入和变速箱的换挡都做到“无感”,给用户带来高级的驾驶体验。

而张明霞女士则从品牌层面补充,除了技术调校,smart在设计语言、内饰材质、以及与森海塞尔合作的音响系统等方面,都在努力营造一种“新奢”的品牌氛围。

他们希望吸引的,不仅是普通的家庭用户,更是那些欣赏smart独特设计、追求个性化生活方式的“高能个体”。

综合来看,smart正在下一盘大棋。

它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偏安一隅的“小而美”品牌,而是希望借助中国强大的汽车产业链和技术实力,结合自身独特的品牌基因,成长为一个产品线更丰富、能满足更多元化需求的全球性品牌。

从推出混动车型打破续航的束缚,到规划“偶数”系列探索新的车身形态,smart的每一步都走得既大胆又清晰。

这背后,是一个经典品牌在新能源时代浪潮中,努力进行自我革新和突破的决心。

未来的smart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