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全球裁员2万人,中国市场是否受冲击?官方回应来了!


在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浪潮席卷而来的背景下,日产汽车正经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转型。裁员、销量下滑、技术瓶颈,一系列挑战让这家老牌汽车巨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日产的表现像是“高考前掉链子”:N7订单火爆却迟迟不交付,轩逸·纯电销量低迷,甚至还被用户投诉续航虚标。

日产这次的全球裁员计划,更是让外界看到了它在变革浪潮中挣扎的无奈。那么问题来了,这家曾经的行业先锋,如何在燃油车与新能源之间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一、裁员20万人,这是变革还是断臂求生?
裁员一直是企业调整战略的“见血”手段,而日产这次直接将手术刀挥向了全球员工。根据计划,2024年至2027财年,日产将裁员约2万人,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15%。

涉及范围之广,从生产一线到研发、销售,几乎无一幸免。

目前,日产已经在美国市场启动了自愿离职计划,并正在评估扩展到其他市场的可能性。但对于中国区是否承担裁员任务,日产的态度却模棱两可。毕竟,中国市场是日产的重要战场,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未来的10款新能源汽车就指望着中国市场的支撑。

日产全球裁员2万人,中国市场是否受冲击?官方回应来了!-有驾

然而,这波裁员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值得深思。日产的困境,并不仅仅是疫情、经济下滑等外部因素的叠加,更是其产品线老化、新能源转型迟缓的直接结果。裁员只是表象,深层次的问题是,日产在新的市场格局中是否还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新能源布局遇冷,日产的“后劲”在哪里?
说到日产的新能源战略,N7车型无疑是目前的焦点。五一小长假期间,N7订单表现火爆,但尴尬的是,订单热度并未转化为销量。

根据日产官方数据,2023年4月,日产新能源车型的整体销量占比不足5%。轩逸·纯电更是销量惨淡,甚至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被用户指责续航虚标。

日产对此的回应显得有些被动,表示N7尚未正式交付,6月才会有具体的销量数据。而对于轩逸·纯电销量低迷,日产则将责任推给了消费者驾驶习惯与测试标准的差异。

事实上,日产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并非毫无亮点。2027年夏季之前,日产计划在中国市场推出10款新能源汽车,并利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优势,通过出口或本地化合作丰富其全球产品线。这一系列规划显示日产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重视,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些新车能否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

毕竟,光靠规划画饼是无法解决实际销量问题的。

日产全球裁员2万人,中国市场是否受冲击?官方回应来了!-有驾

三、燃油车市场难保,轩逸还能撑多久?
燃油车曾是日产的“看家本领”,尤其是轩逸系列,长期霸占销量榜单。然而,随着自主品牌燃油车价格战的打响,轩逸的市场地位正在被蚕食。

2023年4月,轩逸系列销量同比下滑12%,这对于日产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为应对这一局面,日产推出了“油电一口价”政策,试图消除消费者对价格差异的顾虑。同时,还启动了“油电同智”计划,与华为合作推进燃油车的智能化转型。

这些措施虽然看起来颇有诚意,但能否挽救轩逸的颓势,还得看消费者的买账程度。毕竟,在同价位区间,自主品牌燃油车的配置与性价比优势已经让日产的传统燃油车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四、售后服务的短板,日产能补上吗?
除了销量和技术问题,日产在售后服务方面也面临不小的挑战。以轩逸·纯电的电池续航虚标问题为例,日产虽然强调其车型经过工信部认证,但这一说法并未打消消费者的质疑。

更大的问题是,日产在新能源售后网点的覆盖上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目前,东风日产正在积极建设“合资首个订交服分离模式”,已布局超过100家交付中心和500家零售网点。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布局速度依然显得有些“佛系”,短期内很难解决用户实际体验中的问题。

日产全球裁员2万人,中国市场是否受冲击?官方回应来了!-有驾

此外,日产想要在新能源领域站稳脚跟,还需要在产品质量、售后支持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毕竟,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除了价格和性能,售后服务的便利性同样是重要考量。

结语
日产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无论是裁员、燃油车市场的萎缩,还是新能源布局的滞后,都让这家老牌汽车巨头显得有些焦头烂额。然而,困境往往也是转机的开始。日产的未来能否成功转型,关键在于其是否能真正洞察市场需求,并快速作出调整。

说到底,消费者要的不是“画饼”,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与服务。日产能不能在这波变革中逆风翻盘?不妨留言聊聊你的看法,毕竟,车市的未来不仅关乎企业,也关乎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的选择和体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