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绵之前看重卡行业的时候,总觉得各家都是 “各玩各的”:主机厂拼整车配置,动力厂比谁的发动机参数更漂亮,可用户拿到手的车,往往是 “动力不错但整车调校一般”,或者 “整车耐造但油耗下不来”,始终没找到那个 “刚刚好” 的点。
直到潍柴和重汽官宣深度合作,推出适配专属动力的重卡车型,绵才反应过来,这哪是两家企业合作,这摆明是给整个重卡行业换了套 “游戏规则”,格局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动力厂和主机厂合作嘛,以前也不是没有,有啥新鲜的?
但这次还真不一样,以前的合作大多是 “我给你发动机,你往车上装”,没什么深度适配,就像买了双名牌鞋,却没根据脚型调整,穿起来总硌脚。
而潍柴和重汽这次是 “从设计阶段就绑在一起”,动力的特性、整车的底盘、甚至司机的驾驶习惯,都揉在一起琢磨,最后出来的产品,不是 “1+1=2”,而是 “1+1>3” 的效果。
举个栗子,跑西南山区的卡友都知道,昆明到成都那条线不好走,尤其是爬大凉山那段,满载的时候车就跟 “喘粗气的老头” 似的,速度上不去不说,油耗还高得吓人。
之前有个做冷链物流的朋友,开的是某品牌的重卡,跑那段线百公里油耗得 35个油,一趟下来光油钱就比别人多花 600多,而且因为动力响应慢,总赶不上交货时间,被扣了好几次运费。
后来他换了潍柴和重汽合作的那款 HOWO TH7,搭的是潍柴 WP16NG4.0 燃气发动机,你猜怎么着?
百公里气耗才 28公斤,按现在天然气 4块5一公斤算,一趟直接省了小 1000块,而且爬坡的时候不用频繁换挡,以前要挂 4挡 慢慢爬,现在挂 6挡 就能稳住速度,交货时间还提前了 1个多小时。
懂的都懂,物流行业本来利润就薄,这点省下来的、赚回来的,可不是小数目。
为啥能有这效果?
关键就在 “专属适配” 上。
潍柴那台 WP16NG4.0,本身参数就够能打:750马力、3400牛米的扭矩,本体热效率还冲到了 53.09%,这是全球顶尖的水平。
但光有好发动机不行,重汽还专门针对这台发动机的特性,调整了整车的传动比、底盘悬架,甚至连驾驶室的风阻都优化了。
比如传动比,以前的车可能是 “小速比配大动力”,跑高速还行,爬山路就没劲;
这次直接调成 “阶梯式速比”,低速的时候扭矩能完全释放,高速的时候又能压低转速省气,不管是爬坡还是跑平路,都能卡在最省油的工况上。
这种 “动力-整车” 的无缝衔接,以前在国内重卡上真不多见,大多是照搬老外的调校,没考虑我们国家复杂的路况,这次算是真正 “接地气” 了。
而且绵发现,这次合作不光是改产品,还把用户的 “算账逻辑” 给变了。
以前卡友买重卡,大多盯着 “裸车价”,比如 “这款车比那款便宜2万,就买这款”,可买回来才发现,油耗高、维修贵、残值低,算下来反而亏了。
潍柴和重汽这次直接把 “TCO客户拥有总成本” 这套逻辑搬上台面,不是跟你说 “我的车多便宜”,而是跟你算 “5年下来你能省多少钱”。
就拿刚才那台 WP16NG4.0 的车来说,裸车价确实比同级别柴油车贵 10来万,但细算下来,年运营 20万公里的话,燃气费比柴油费省 19万,而且保养周期从 8万公里延长到 12万公里,一年能少做两次保养,省下来的维修费又有 5000多。
更别说燃气车的残值率还比柴油车高 5-8个百分点,5年后卖车还能多拿几万。
这么一算,5年下来总共能省近 100万,这可比当初多花的 10万裸车价划算多了。
说实话,这种 “帮用户算长期账” 的思路,比单纯拼价格要高明得多,也让很多卡友明白,买重卡不是 “一锤子买卖”,而是 “长期投资”,这其实是在重新定义重卡的 “价值标准”。
还有服务这块,以前卡友最头疼的就是 “发动机坏了找动力厂,整车坏了找主机厂”,推来推去耽误时间。
这次潍柴和重汽直接把服务网络整合了,全国 5500多家服务站,不管是发动机问题还是整车问题,一个电话就能搞定,而且响应时间比以前快了近一半。
比如有个卡友在新疆戈壁滩上发动机出了小故障,以前得等潍柴的技术员从乌鲁木齐赶过来,最少要 2天;
现在当地的重汽服务站就能处理,当天下午就修好了,没耽误送货。
这种 “一站式服务”,看似是小事,却实实在在解决了卡友的 “后顾之忧”,也让用户对这个合作组合更有信心。
此外,这次合作还在悄悄改变重卡行业的 “能源结构”。
以前大家觉得燃气重卡 “只适合平原、不适合山区”,因为动力不够、续航不行。
但潍柴和重汽合作的车型,搭的 WP16NG4.0发动机有 “高原自适应技术”,进藏的时候能自动切换燃烧模式,动力波动控制在 ±2%以内,以前燃气车爬唐古拉山得减载,现在满载也能跑;
而且续航里程也提上来了,配个 1500升的气瓶,跑 1000公里没问题,完全能满足干线物流的需求。
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燃气重卡的渗透率才 18%,但自从潍柴和重汽的合作车型上市后,今年前半年西南地区的燃气重卡销量涨了 40%,很多以前只用柴油车的物流公司,都开始批量换燃气车了。
绵猜测,照这个趋势下去,未来 3-5年燃气重卡的渗透率可能会冲到 30%以上,这对整个重卡行业来说,可是个大变化:不仅能减少碳排放,还能降低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对国家能源安全也是好事。
说实话,以前总听人说 “老外重卡技术多牛”,比如某欧洲品牌的重卡,虽然可靠,但油耗高,而且不适应国内的山区路况;
某美国品牌的重卡,动力强但价格贵,保养也不方便。
但这次潍柴和重汽的合作,算是打出了 “中国特色”的重卡方案:既要有顶尖的技术比如 53.09%的热效率,又要接地气适配国内复杂路况,还要让用户能赚钱省气、省维修。
这种 “技术+场景+用户价值”的组合,比单纯模仿老外品牌要高明得多,也说明我国重卡行业已经从 “跟跑”变成 “领跑”了。
可能有人会问,其他重卡品牌会不会跟着学?
绵觉得肯定会。
现在潍柴和重汽的合作车型已经占了国内重卡市场 22%的份额,尤其是在干线物流和山区运输领域,优势更明显。
如果其他品牌还停留在 “拼参数、拼价格”的阶段,肯定会被甩在后面。
接下来大概率会看到,更多主机厂和动力厂搞深度合作,比如福田和康明斯、东风和玉柴,可能都会推出类似的 “专属动力+整车适配”车型。
到时候整个重卡行业的竞争,就从 “单一产品竞争”变成 “生态竞争”了,这就是格局改变的开始。
不过绵也得说句实话,这次合作也不是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在寒冷地区,虽然发动机有预热功能,但零下 30度的时候启动还是有点慢;
还有智能网联方面,虽然能远程监控车辆状态,但在自动驾驶的融合上,比新能源重卡还差一点。
希望潍柴和重汽接下来能在这些方面再下点功夫,把产品做得更完美。
潍柴和重汽的这次合作,不是简单的 “两家企业联手”,而是给重卡行业带来了三个 “新变化”:一是改变了产品逻辑,从 “拼凑”变成 “专属适配”;
二是改变了用户逻辑,从 “看裸车价”变成 “算TCO”;
三是改变了行业逻辑,从 “柴油车主导”变成 “油气短板”。
这三个变化加起来,就彻底改写了重卡行业的竞争规则,也让我国重卡行业在全球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