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
车企最近频频出招,像学生考前突击,国外几家大厂主动认栽,召回问题车。
往常这不过是则新闻,但眼下新能源车一路猛进,一对比,就显得特别刺眼。
事情是这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了份通告,点名了奔驰、宝马、现代、起亚、捷豹路虎这些国际品牌,都因存在各类安全风险。
问题有多严重?
动力说没就没,刹车踩不下去,安全带也靠不住… 听着就让人脊背发凉。
召回数量不算多,四千余辆,可问题覆盖了燃油、混动、纯电,从设计到生产,几乎将整个汽车产业链扒了个底朝天。
就拿现代起亚来说,因为高压燃油管密封性差,召回了两千多辆烧油车;奔驰更离谱,软件算法出了错,混动车开着突然失去动力;宝马高性能车排放监测数据不合格;捷豹路虎顶级SUV的安全带卡扣线缆竟然没固定好。
瞧瞧,问题五花八门,车主怎能安心?
这件事引人深思,当大家都在争谁家车跑得更快、更智能时,是不是忘了安全这个根本?
速度固然诱人,但安全才是基石,其他都是锦上添花。
没了安全保障,再多炫技也枉然。
说到安全,有些车企简直患上了“安全洁癖”。
奔驰为了提升一个螺丝的防潮性能,召回几十万辆老款车;宝马因为诊断软件多算了几行代码,连夜升级系统。
他们就像精密的仪器,一丝不苟,连轮胎花纹里藏着的细微隐患都不放过。
反观某些“新势力”,安全标准简直如同赌运气。
电池来自何处?
碰撞后车门能否顺利开启?
全凭天意。
有人调侃,这是“速度至上”车企的逻辑:“撞车没关系,要紧的是数据先跑!”
召回本应是车企的“安全反省”,可有些车企却把它玩成了“薛定谔的更新”。
车主只能在“下次更新一定能修好”的空头支票中提心吊胆。
之前有个品牌,自动泊车撞了柱子,客服给出的方案是“积分补偿+心理安抚”,直到舆论哗然才慢吞吞地推送升级包。
更让人无语的是,面对涉及人命的事故,调查进度简直龟速。
数据上交了,第三方检测着,家属苦等结果… 一个月过去了,真相依然扑朔迷离。
再看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辩解:自动辅助驾驶提前一秒预警,责任全在驾驶员反应迟钝?
一秒钟够思考宇宙还是解开安全带?
电池燃烧了,却说不是自燃,而是水泥桩先动的手?
车门锁死,说有机械拉手,但用户需自学逃生技巧?
明明是技术缺陷,却用一套“技术话术”来掩盖。
把“智能驾驶”吹得神乎其神,用户却成了试验品。
系统一会儿喊着“请接管”,一会儿又把操作时间压缩到极限。
还有些车型,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识别障碍物的逻辑令人费解:只认活物,水泥桩不认!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同一款车,高低配置在安全性能上竟然区别对待。
业界流传着这样的段子,高配车型是“14层电池防护,外星人来了也炸不穿!”,低配车型则是“3层防护,附赠电子版逃生指南”。
用户的知情权呢?
车企振振有词,供应商随机是行业惯例!
难道用户的性命也可以随机分配?
这些年,一些车企的发布会,宛如科技大秀,对标保时捷,超越特斯拉,碾压BBA… 唯独忘了对照车辆安全技术标准。
营销宣传把消费者变成了“粉丝”,事故后的公关却成了“甩锅侠”——不公开数据、不承担责任、道歉敷衍了事,股价倒是异常坚挺,一路高歌猛进。
说到底,不要让“智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幌子,别让“性价比”变成牺牲安全的理由。
买车前,在心里默念几遍:自动辅助驾驶不是完全自动,积分抵不了命,机械拉手不是装饰品!
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攸关的必答题。
当国际知名车企将“召回”视为坚守安全底线,有些车企却试图降低标准。
事故调查的拖延,是对生命价值的漠视;供应链的随意挑选,是对用户信任的践踏。
或许车企终会明白:消费者想要的不是“重新定义未来”,而是“别让生命终结在方向盘前”。
请谨记,在制造汽车时,请时刻牢记车里坐的是活生生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