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进口美国汽车不足1万辆 整车出口这几家超过10万辆

2025年一季度中国汽车进出口数据显示,中美汽车贸易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今年1-3月我国自美国进口汽车总量仅为9,872辆,同比下滑42.3%,创下2016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与此同时,中国整车出口量达107.4万辆,其中对美出口占比不足5%,但奇瑞、比亚迪、长城等自主品牌在俄罗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实现超10万辆的出口突破,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剧烈变动。

一季度进口美国汽车不足1万辆 整车出口这几家超过10万辆-有驾



美国进口车断崖式下跌背后

分析进口数据发现,美系豪华品牌成为重灾区。林肯航海家一季度进口量同比骤降68%,凯迪拉克全系车型进口不足千辆,特斯拉虽在上海超级工厂维持生产,但Model S/X等高单价车型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减少83%。这种变化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首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48.7%,对传统燃油车形成强烈替代效应;其次,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实施细则将中国产电动汽车关税提高至35%,直接阻断主流车型出口;更重要的是,中国消费者对本土智能电动车的认可度持续提升,30万元以上价位区间,蔚来ET9、理想MEGA等车型市占率已超美系竞品。

自主品牌出海呈现结构性分化

在出口市场,头部车企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奇瑞汽车以14.2万辆的出口量领跑,其中俄罗斯市场贡献率达47%,星途揽月等车型通过本土化适配,在极寒气候市场建立口碑。比亚迪依托泰国生产基地,实现东南亚市场6.8万辆销售,其海豹车型在泰国纯电市场占有率突破30%。值得关注的是,长城汽车在拉美市场异军突起,哈弗H6新能源版在巴西单月销量突破4000辆,创下中国品牌当地销售纪录。

这种分化背后是差异化的出海策略:奇瑞采取"技术授权+本地组装"模式,与俄方合作伙伴共建发动机工厂;比亚迪则复制国内"垂直整合"优势,将三电系统供应链延伸至海外;长城则聚焦新能源差异化,针对拉美山地地形开发专用混动系统。相比之下,传统出口主力上汽集团在欧洲市场遭遇反补贴调查,出口增速放缓至9.1%,显示全球贸易环境正在复杂化。

供应链重构催生新贸易形态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链深度调整,零部件贸易呈现新特征。一季度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同比增长21.4%,其中动力电池模组对美出口逆势增长17%,印证了"整车受限、核心部件突围"的新态势。宁德时代通过技术授权方式,为福特密歇根工厂提供LFP电池技术,这种"技术出海"模式正在成为新增长点。与此同时,墨西哥正成为中美汽车贸易的"缓冲带",中国车企通过当地建厂规避关税壁垒,今年前三月经墨西哥转口北美的汽车零部件金额同比激增2.3倍。

政策博弈下的未来走向

当前产业变局本质上是全球绿色工业竞赛的缩影。美国财政部4月刚更新的"受关注外国实体"清单,将7家中国汽车芯片企业纳入限制,这可能导致Q2进口车供应链进一步承压。但中国车企也在寻求突破:吉利与雷诺成立的动力总成合资公司已开始向美系品牌供货,这种"技术换市场"的合作或将成为新常态。专家预测,随着比亚迪墨西哥工厂2026年投产,中国汽车对美出口可能通过"第三国生产"方式实现曲线突破,届时全球汽车贸易地图将再次改写。

中汽协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142万辆,同比增长7.3%。车出口前十中,奇瑞、比亚迪、上汽、长安、吉利五家车企的出口量超过了10万辆,其中奇瑞出口量为25.4万辆,同比增长0.1%,占总出口量的17.9%,位列第一。其次是比亚迪,出口达到21.4万辆,同比增长1.2倍,增速最为显著。特斯拉则跌出了前十。

这场静悄悄的汽车贸易革命正在重塑价值分配。当中国每出口一辆新能源汽车带动的产业链价值达到传统燃油车的2.3倍时,进出口数量背后的技术含量与品牌溢价更值得关注。或许不久的将来,10万辆级出口俱乐部将涌现更多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品牌,而进口数据的起伏终将成为产业升级进程中的历史注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