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巅峰到谷底!中国摩托在越南的生死教训
越南街头,摩托车洪流奔腾不息。可你知道吗?二十年前,这里曾是"中国红"的天下——力帆、宗申等品牌以低价横扫市场,巅峰时占据八成份额,年出口额高达19.2亿美元!然而短短数年,这股浪潮却轰然崩塌,如今街头难觅踪影。
低价利刃,终伤己身
90年代,日本摩托在越南售价高达2100美元,中国品牌却以700美元的"腰斩价"强势入局。价格战迅速打响,中国厂商陷入疯狂内卷:利润薄到仅够买碗河粉,偷工减料成风——车架薄如纸片,螺丝生锈松动,发动机寿命从五年骤降至一年半。越南修车铺堆满待修的中国摩托,口碑崩塌如雪崩。
短视内耗,自毁长城
更致命的是,中国企业间竟上演"窝里斗":向经销商提供劣质配件,故意让对手产品故障频发。越南消费者用脚投票,更将关税从30%猛增至100%,彻底关上大门。反观日本品牌,深耕本地化生产,维修点密如奶茶店,技师蹲地擦坐垫的服务细节,将"可靠"二字刻入人心。十年间,本田独占75%市场,中国品牌份额跌至冰点。
电动新生,重铸信任
如今越南电动车风口已至,雅迪、绿源带着血泪教训归来:在河内、兴安省投资建厂,专为越南坑洼路况加宽轮胎、强化防水电池;不再拼低价,而是拼耐用、拼服务。当中国电动车在街头重新获得越南老用户"这回像要做长线买卖"的认可时,我们终于明白——省一时成本,丢一世信任;图一时之快,失百年基业。
老司机都知道,车轮碾过的不仅是路,更是市场的试金石。当年摩托车的溃败,不是败给对手,而是败给短视与内耗。如今电动车新赛道上,唯有以品质铸口碑,以服务赢人心,中国制造才能真正驶向远方。
#汽车资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