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还在质疑电车到底行不行的时候,我已经提了第二辆电车。刚开始买电车那会儿,挺多朋友觉得哎,这玩意儿能靠谱么?什么续航焦虑、充电难、剩余价值不划算……这些担心跳出来。其实我心里也五味杂陈,毕竟成本、维修、二手市场都让我琢磨。
我最早那辆是六年前的比亚迪元EV,记得那时刚入手时,朋友还笑我买个电动车送给国家的。但我实际骑过几年发现,日常上下班开个电车,省油、静音,挺爽的。那时候油车还没有破万的成本,而我每天堵在路上,看着各式各样的小车都排成长龙,充电桩还能借这个说事,心里那点小骄傲也起来。
你说,充电排队这事,真是个硬伤?我倒觉得,也是个心理问题。很多人觉得排队耽误时间,但其实也就是多花点时间,和堵车比还算可以接受。比如我那辆元EV,日常充电差不多每周一次,夜里插好臭美一下,第二天就够用了。也许本身我在研发工厂干活,惯了等待和排队,反而没有那么怪。这点,你们有没有想过?
说到这,我还翻了翻之前的相册,发现那会儿我还手持充电枪刚刚卸掉,空调开到最大,心里暗示终于可以走了。—那种挑剔的快乐。真正让我决定换车的,不是,而是感受到的效率和体验。比如那次长途跑,油车就不揪心,可是油门一踩,飙升,心情那可就变了味。
换成电车最大的好处就是省钱。我查了个模型,比亚迪海狮06,百公里电费大概3块钱左右,还不到油费的一半。虽然不大确定还会不会涨,但至少电费那块儿稳定。去年我算过,按保值率看,假设电车还能保持70%,五年后二手价不会贬得很厉害。而油车,尤其那几年,贬值速度很快——相比之下电车更稳。
我也试驾过几款同价位的车,比如某些国产SUV,坐着确实舒服,空间宽敞,但实际体验差了很多。油车的油门响应虽然快,但那种吼声真让人觉得胎教不好。比亚迪海狮的外观真漂亮,溜背造型符合我偏爱运动一点的风格,没有那种老气感觉。试驾时配置都还挺丰富,尤其是中控屏和智能化反应快,跟塔智驾啥的结合得不错。
不过买车,既是试用的过程,也是折腾的过程。刚开始我也纠结,预算如果还没到25万,可能还是会倾向于比亚迪。你知道,原来那车是比亚迪G6,后来换了元EV,再后来到唐DMP,再到纯电。换来换去,发现买车最重要的是享受。而且比亚迪的东西对我来说,算是心里熟悉。你说,惯和信任,还是买车的一大因素。
对比它们,还有个细节很亮眼,就是海狮的外观好看,空间大,长途跑能装下不少东西。节假日充电排队的问题,现在也真的是个硬伤。一朋友开比亚迪海狮,去年做了次全国巡游,跑到中原地区,充电排队的照片都发给我,搞得像排队买票似的,有点烦。那种时不时出现长龙的场景,确实影响出行的便利:明明只想短途,偏偏得变成一个等待游戏。
说到这,你有没有觉得,未来电车会不会扛得住大规模出行的挑战?我估计,像我这几年的体验,没有那么糟糕。但充电的标准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摆在行业面前的大问题。比亚迪的铺设还算完善,但其他品牌,充电枪兼容什么的,还是得多优化。
也有人说,电车的续航还不够,但我觉得,不一定,至少对我来说,日常通勤、周末短途都够。哪怕估算一下,百公里消耗2.8到3块钱,算起来省得算,心里踏实。那天我还和修理工聊天,他说:你这车开了六年,百公里修理费都没上百。虽然他说的可能不算精准,但意思很明了——电车维护成本比油车低。
哎,说了这么多,你觉得,问题还是出在哪?是技术还是用户惯?我觉得,像我这样,从油车转电车,更多是体验转变。之前那辆G6,油足油足,就是油耗高,特别跑高速,油钱要比我想象的多。换成纯电的,算下来每个月房贷似的花几百块,感觉更省心。
这段先按下不表。最近我还听朋友说国产品牌发展快,技术也没落后太多,倒是要看个别品牌的供应链是否稳固。你知道,供应链就像衣服的缝线,线不稳,衣服就掉线,车也一样,零部件供应稳定才安心。
所以,到底该不该盲目相信电车?我倒觉得,得看得准、用得顺手。像我这种偏爱比亚迪的,还是觉得它的车,更接地气。未来有可能会出问题,但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你们觉着,电车的长远问题,真正的核心在哪?我总觉得,要么就是充电基础设施,要么就是二手市场流动性。还真有人会考虑,比如电池寿命用满了怎么办?我猜(这点不敢保证),未来可能会出现校准换电池的方案,用得久了也就不用折腾。
反正我挺喜欢这个氛围的——既能怀旧油车的自由感,也能感知电车新鲜的科技感。相信我,可能有一天,我也会因为电车那块更多享受而舍不得置换。但现在嘛,满意就行了。
你说,下一次换车,会不会还是比亚迪?还是说会从其他品牌刮起一阵风换个口味?无所谓啦,毕竟,车这玩意,终究还是自己喜欢的那一辆居多。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